河南省兰考县检察院锚定“数智检察院”建设目标,经近两年探索谋划,建成刑事执行检察AI智能监控系统,提升了派驻检察工作的规范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
坚持系统导向,按下智能监督“启动键”。一是定向研发技术架构。联合第三方技术公司实地考察看守所建设布局,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楼层区域规划图。统筹规划设置监室走廊、巡检通道、公共区域等45处监控点位,建立由算法仓库、算法训练平台、智能分析服务器等组成的技术架构,定向开发智能任务管理组件,形成刑事执行检察智能监督系统,实现对看守所全覆盖、实时性的视频巡查。二是因需设计智能算法。聚焦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容易违规违纪违法的监督点,针对性设置单人提押、违规携带手机、异常逗留、在押人员夜间外出等七类风险行为样态。利用AI系统抓取视频、照片,对风险行为实时进行智能分析,充分运用已设定的行为样态,自动识别相关风险行为,同步生成风险预警记录。三是靶向规范系统操作。联合第三方技术公司与其他地市先进院,定期邀请专家、讲师开展智能监督系统操作培训,强化派驻检察干警智能化监管意识,提升人工复核精准性。通过查看风险预警关键帧截图、前后30秒录像及完整事件回放,实现对看守所监管活动的动态监督、同步监督和全面监督。
坚持发展导向,按下系统迭代“进阶键”。一是设置智能“学习期”。AI系统搭建完成后,设定三个月的算法学习期,收集各类数据、丰富各项素材,积极完善民警警服检测、在押人员服装检测算法,并对单人提押、异常逗留、在押人员夜间外出等模型算法不断训练,为后续的验证、调优夯实基础。二是打造系统“优化期”。针对AI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行为预警报错率较高的问题,不断优化模型算法。如,针对单人提押算法,增添民警、医师、检察干警等人员的各季服装样本进行算法训练,提高人员类型识别精准性;针对异常逗留算法,调整电子监控点位和角度、优化预警触发时间及区域,提高行为识别准确率;针对在押人员外出算法,叠加算法配置,优化算法路径,去除进入看守所的情形,降低情景识别误报率。三是迈步技术“稳定期”。AI系统经过迭代优化,预警报错量持续减少,由最初的每日千余条降至每日三十余条,经由检察干警后台审核,除去无风险行为预警,并将人工审核排除的情形通过AI系统自主学习融入算法规则,确保更加精准地识别风险行为。截至目前,AI系统各类风险行为样态预警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四是探索应用“延展期”。在AI系统稳步运行的基础上,以业务质效为导向,梳理总结现阶段新发现的其他异常行为,模拟行为场景进行算法训练,不断增强系统“脑力”,探索研发非接触式物品传递、在押人员异常逗留等新算法,助力智能识别场景类型更加丰富,AI系统更加实用,派驻监督更加高效。
坚持效果导向,按下监督规范“质效键”。一是助力监督检察更精细。依托AI系统,联合第三方技术公司定向研发监管场所数字化管理技术架构,实现远距离、无死角快速识别人员身份,同时通过抽帧压缩技术,实现快速审查和关键时段逐帧播放顺畅衔接,精准监管在监区内抽烟、传递食物等不易发现的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已通过该功能抓取异常行为记录4000余条,筛查甄别违规违纪违法风险行为45次。二是助力监督履职更高效。AI系统的搭建,将依靠“人”监督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凭借“数”监督的现代化模式。以往“人工审核+视频快放”的审查模式,容易遗漏重要画面,且效率不高,而借助AI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识别报警的功能,不仅实现自动抓取关键帧截图、自动保存关键电子证据、自动生成监督报表,且将当周视频查看耗时由三天缩短为半小时,极大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助力监管执法更规范。AI系统算法规则进入“稳定期”后,上架自动生成看守所异常监管周总结、月报告、年度综合分析、整改监督效果曲线图等功能,为检察机关直观全面了解监管场所的日常执法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为制发意见建议提供决策依据。截至目前,已针对驻所医师、看守所干警提出专项整改建议21份,为监管单位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提供有效助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