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绿茶手绘溪木素年书屋。
特约撰稿人 绿茶 文/图
深圳作为一座现代化都市,仍保留着一些特色古旧书店,它们不仅是书籍流转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的记忆载体。深圳的古旧书店多藏身于城中村或老街巷,既有专注于古籍善本的君阅籍、尚书吧,也有以平价淘书为特色的九斤书店、外来之家。这些书店不仅是书籍交易场所,更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适合慢节奏探索。
尚书吧有着爱书人都难以抗拒的诸多元素:旧书、好茶、好酒、音乐,以及趣味相投的爱书人。
对于深圳的爱书人、藏书家而言,尚书吧可能是日常据点,也是“深圳私人藏书展”现场,十年来,他们把自己珍藏的宝贝拿出来,在尚书吧展现其 “书肆拾香”,给深圳藏书文化带来一股清风。
尚书吧有一处暗房,屋内别有洞天,各种绝版好书、古籍善本琳琅满目。我有幸和吧主是朋友,每次都获准在暗房和书友们品茶聊书。当然,尚书吧最值得流连的还是书架上那些旧书、签名书、绝版书和一些善本,有些小贵、但确实稀缺,相信真正爱书的人,也难抵好书的诱惑。
蛇口的溪木素年书屋相对年轻,但实际上它不是一家纯粹意义上的书店,而是典型的书吧。主理人杨匆夫妇是典型的i人,他们把书屋打造为“一段直抵孤独的阅读”,每位走进这个充满书香空间的人,都会被这样的“i人环境”影响,自动进入i人模式,可谓是绝佳的“i人避难所”。
位于龙华的外来之家旧书吧,可以算深圳最早的二手书店之一。店主老刘深知来深圳打工人的不易,秉持着“来了就是一家人”的理念,十多年来在书店创办书友会,帮助工友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十多年来,书店虽然没有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却收获了一批忠实的书友,他们在一起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如今,外来之家已经不单单是老刘的书店,它已经成为在深外来务工者的精神故乡。
南山的淘书乐二手书店,也是最早一批的深圳旧书店之一,书店对面是一所小学,等着接孩子的家长经常来书店淘书,有时候接了孩子一起来淘书。尽管面对学生群体,但店主谢林涛坚持不卖教材教辅,依然偏重文史哲旧书。
我问老谢为什么非得守着书店,他微笑着表示:“自己曾经也是文学青年,写了很多微型小说,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发表,守着书店,就是守护自己的文学梦想。
2006年,陈海珠在福田开了一家二手书店叫阿朱小屋,她把自己的书店比喻为 “旧书银行”,读者可以把自己不用的旧书存在书店供其他读者阅读和购买,而存书的人也获得相应的积分,可以凭积分购买和借阅自己喜欢的书。这种“以书换书”的创意让书店获得足够多的书源和很多忠实的书友。
阿朱小屋十周年之际,书店因一些变故关门歇业。四年后,2020年7月,阿朱小屋重生,更名为百遍阅书店。百遍阅书店保持着阿朱小屋时期的“旧书银行”理念,继续扩大“旧书银行”存量。
书越存越多,又过了四年,百遍阅书店继续扩张,2024年12月,在深圳六约地铁站深铁汇里商场一楼开办了2000平方米的旧书城——不二书店,自称是中国最大的旧书城,有近百万册图书。
罗湖区笋岗村的古风简室旧书店在这个城中村有些年头了。小店拥挤,目测二十平方米左右,但含书量很高,每个书堆一人多高,过道仅容一人侧身入内。除了各种旧书,还有老物件、旧磁带、旧挂历等等,有淘旧物爱好者,这里无疑是宝藏书店。
龙岗磡村的九斤书店,听名字大概能想到,这家书店的书论斤卖,九元一斤。如果买肉的话,九元大概买不到猪肉的好部位,如果买蔬菜的话,像菠菜、西兰花、油麦菜等大多数绿叶菜都可以买到;如果买水果的话,苹果、香蕉、葡萄等也差不多这个价格。这么说来,如果九斤书店能像一般超市一样门庭若市的话,这个生意还是值得做,但大多数书店通常是门可罗雀。
君阅籍古旧书店是深圳唯一的古籍书店,这家书店在龙岗上围老村。店主何君茹以前是位出境导游,在国外带团时经常逛一些旧书店,囤了不少古籍。后来她把自己多年囤的古籍拿出来,开了一家古籍书店,安放自己。
店里大概有2000多册旧书、600多册古籍,以及1000多张文献纸品,以明清线装古籍为主,还有日本的和刻本以及民国书籍及二手绝版书等,文献纸品包括粮票、通行证、营业执照、学生证、工作证……
如今,经营古籍已成为她生活的主题,到处摆摊也已成日常。开书店,一定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只有真正开了书店,才能体会到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深圳淘古旧书》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