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工作日,42岁的姜婷站在辽宁上药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化检验中心,看着红外光谱仪自动生成检测报告,玻璃幕墙外,配方颗粒生产线正将药材转化为现代制剂……从手工记录到系统打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她见证了中国制药质量管理的迭代升级。
“我们生产的不仅是药品,更是患者托付的生命期待。”这句话深深刻在姜婷的职业生涯里。
从质量管理员、生产车间工艺员成长为生产车间主任、质量总监,她一步步在药品生产工艺上摸索,在质量提升、降本增效、精益管理等工作上深耕,践行着“质量人的勋章,应该藏在每一粒达标药片的分子结构里。”今年,姜婷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跨界“逆袭之路”
2008年夏天,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姜婷站在辽宁上药好护士药业的大门前。面对企业技术管理员的岗位,这个对制药知识“零基础”的姑娘,开启了她的“硬核跨界”。
“第一次看到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文件时,满纸的专业术语就像天书。”姜婷回忆道。彼时,她白天跟着老师傅跑药监部门递材料,晚上抱着《药剂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学到凌晨两点。3年间,她啃完30多本专业书籍,自考拿下制药工程学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成了她的“通关秘籍”。
2012年企业首次申报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时,怀孕的姜婷主动请缨担任质量组主力。顶着盛夏酷暑,她逐条比对规范中300余项条款穿梭在种植基地。蹲在田间核查土壤检测记录,攀上仓储架核验温湿度数据,甚至连夜修订采收加工SOP(标准操作规范)。认证当天,专家组目睹这位双脚浮肿却对五味子种植加工参数对答如流的孕妈妈,感慨道:“你们把质量意识种进了土地里。”最终认证顺利通过。
每个工作日的7时许,姜婷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她主要负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执行与监督工作,她常说:“我们是药品质量的守护者,必须精益求精,事事都要较真,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一次次“突围”
2019年,辽宁上药好护士药业获批成为辽宁省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是否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上市,将决定在中药配方颗粒实施国标前企业能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姜婷带领团队扎根车间,连续3个月吃住在工厂。一次深夜,生产线突发物料结块故障,她徒手拆开设备排查,发现湿度传感器精度偏差0.5%——这个连工程师都忽略的细节,被她敏感捕捉到。
“那天我们重调了7套参数,凌晨4点终于看到合格颗粒流出。”为快速完成配方颗粒上市任务,姜婷和骨干人员扎根在车间,跟着物料从一个工序到另一个工序。有时半夜刚下班回到家,一个电话还得爬起来回到现场。
“只有多做事,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看着一个又一个难关被我们攻克,心中无比自豪。”姜婷说。在她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配方颗粒终于成功上市。
2021年11月,国家药监局开放配方颗粒备案平台。面对299个品种的申报任务,行业普遍预估需要半年,姜婷立下“两个月攻克”的军令状。
“那段时间质量部的灯就没灭过。”团队成员王艳敏记得,姜婷把办公室改成“作战指挥部”,白板上写着一步步规划,桌上堆着一摞摞申报材料。她创新采用“三线并进”战术,组建专班,将备案申报材料分解到人。面对备案系统仅允许3人在线的限制,她设计出“错峰录入算法”,历时2个月完成了299个品种(1794批次)上市备案工作。
成为“设计师”
“质量人不能只当‘消防员’,更要成为‘设计师’。”姜婷将学到的六西格玛管理及6S管理知识融入工作中,将把好质量关口前移。由她带领的绿带项目《提高乳癖消片浸膏收率》获得了上药集团嘉奖,年化收益56.61万元。
在她带领下,降本增效、修旧利废、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提案等公司精益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截至2024年底,辽宁上药好护士药业先后通过精益绿带考试400余人,黑带考试合格10人;重点提案325个,累计收益390.5万元。
2024年5月,为申报省长质量奖,姜婷带领申报组成员销售部、研发部、运营部、行政部等13个部门的同事学习《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条款内容逐条逐字研究并咨询专家。历时1个月,对材料先后进行了7轮修订,终于圆满地完成现场评审及答辩,最终斩获了质量奖银奖。
“光靠我一个人,力量还不够,我要尽可能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姜婷说,生产一线有很多职工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于是,她主动和年轻职工交朋友,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他们较快地完成了角色转换。在姜婷的带动下,多名青年职工针对不同岗位提出了节能降耗、合理化建议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