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白马山寨,土琵琶弹唱表演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游客在武威市景区欣赏表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游客在陇西县博物馆参观游览,感受陇西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乐享假日时光。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爱平
游客在刘家峡水库乘船游览。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史有东兰州市 创新消费场景 “点亮”假日经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文慧
汽车博览会订单量再创新高、中老年消费者搭载“银发列车”开启“康养之旅”、野生动物园3天接待游客超6.3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兰州市以“促消费、优服务、保畅通”为核心,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
5月1日,第十四届甘肃(兰州)国际汽车博览会正式开幕。展览面积达6万平方米,覆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智能网联车等各类汽车80多个品牌。本次车展汇聚全球前沿汽车科技,打造了一场集技术展示、产业交流、消费体验于一体的汽车盛典。
“与去年‘五一’相比,本次车展我们的汽车日均成交量几乎翻了一倍。其中,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参与了政府以旧换新补贴,超过两成的消费者享受到兰州市汽车购新补贴活动,这些政策有力拉动了汽车消费增长。”兰州良志奇瑞专营店销售总监包振斌告诉记者。
“高大上”的车展以及给力的政策,让汽车消费在这个“五一”又火了一把,而专为老年人打造的银发旅游列车点燃了老年群体的消费热情。
为期4天的“康养之旅”是67岁的兰州市民许秋菊期待已久的旅程。4月30日21时28分,许秋菊与老伴搭乘的“兰州西-平凉‘崆峒号’银发旅游”专列开行,标志着我省银发旅游列车正式转入常态化运营阶段。“车厢环境很温馨,设施都很人性化,列车上的保健、免费巡诊等服务也很贴心。”许秋菊对专列服务赞不绝口。
据了解,此次“崆峒号”专列银发游客占比达80%,专列针对银发群体,推出了“全卧铺配置+全程跟团服务”模式,对车厢内设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如加宽床铺、通用坐便器、医疗急救设备等,更配备了茶艺展示、棋牌娱乐等多功能车厢。
“银发旅游列车是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省商务厅、省文旅厅、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在更好满足银发群体旅游服务需求的同时,不断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康养之旅”受到中老年消费者偏爱的同时,与动物朋友来一场“假日之约”受到了越来越多小朋友的欢迎。
5月1日,兰州野生动物园“丝路奇遇·熊猫周年庆狂欢节”火热启幕。记者了解到,假日期间,动物园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出游的热门选择。5月1日至3日,园区接待游客突破6.3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儿童占比超过一半。
“五一”期间,园方精心策划动物巡游、民族艺术展演、萌宠互动体验、熊猫主题嘉年华等六大主题活动,并依托AI全景技术打造大型历史舞台剧《西境千年》,以科技手段再现丝路文明与生态之美的交融,为游客们奉上一场自然野趣与文化底蕴兼具的假日大餐。
汽车展销、文旅体验、商业促销、演艺活动等交相辉映,“五一”假期,甘肃消费市场呈现“多点开花、多元开放”的火热态势。
嘉峪关 丰富产品供给 旅游热度攀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今年“五一”假期,群众出游热情高涨。嘉峪关市通过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旅游条件,优化旅游环境,不断丰富假日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假日经济活力迸发,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五一”假期,嘉峪关关城景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游客们登上城楼,远眺祁连雪山,俯瞰关城的雄伟与壮丽,领略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厚重。
“过去看过嘉峪关的影像,特别向往,到了以后发现关城真雄伟、很震撼。”广东游客龚英杰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展示着古人的智慧。
一场场仿古演艺正在关城内轮番上演。身着古装的演员们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他们步伐矫健,神情庄重,重现了古代边关将士的威武英姿。“来到嘉峪关,不仅看到了宏伟的古建筑,还欣赏到了精彩的表演,感觉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金昌游客陈立玥跟演员合影时说。
“为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游览体验,我们提前统筹谋划,在节前全面开展各类安全检查,对接待服务、消防应急、安防监控等工作严格把关。”嘉峪关关城景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文娟介绍,针对假期期间游客人数增加的情况,景区还增派工作人员加强引导、提供帮助,确保游客出行有序顺畅。
节日期间,景区还精心策划了“花车巡游”“玄奘西行”“荒漠民谣音乐会”等互动表演活动,沉浸式带游客穿越历史,还有各类快闪舞蹈全天不间断演出,确保为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假日文化体验。
随着夜幕降临,一束束灯光点亮了关城的轮廓,五彩斑斓的灯光将古老关城映照得如梦如幻,激光投影在城墙上勾勒出绚丽多彩的画卷。塞外边关的孤烟、河西走廊的风云、长城的英勇守卫……那些历史片段在光影的演绎下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游客们沉浸其中,在虚实交织的光影世界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体验长城的独特文化魅力。
“《天下嘉峪关》沉浸式夜游灯光剧采用光、影、数字科技、实景舞台演艺等多元形式,行进式体验两小时,现已成为以长城原址为载体的国内首部实景长城文化沉浸式裸眼3D光影秀项目、全国最长的(内城140米)长城城墙光影秀。”曹文娟介绍,“天下嘉峪关”夜游体验项目在去年运营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迭代升级。从立体效果到剧情、配乐、灯光全方位焕新,进一步强化人物互动与画面演绎,为游客带来一场极具震撼的光影历史文化之旅。
“灯光和实景结合得很完美,演员的表演十分到位,感觉像是真的穿越回了古代。”新疆游客梁子纯连连夸赞夜游体验项目。
“演出内容非常丰富,光影特效绝美,让我又多了一个喜欢嘉峪关的理由。”广东游客刘波说。
作为嘉峪关市文化旅游重要创新举措,升级后的光影秀聚焦文昌阁等核心文物场景,新增历史场景画面、融入动态元素并优化配乐,提升视觉冲击力与沉浸感。
据了解,“五一”假期首日,嘉峪关关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2万余人次,且连续多天热度不减。
临夏市 凸显特色元素 绽放别样魅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花卉艺术中心开启“赏花游”新风尚,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秒变科技与艺术秀场,八坊十三巷沉浸式文旅剧火爆上演……“五一”假期,临夏市以花为媒,打造特色文旅元素,让游客感受这座“公园城市”的别样魅力。
临夏市以“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为发展定位,做足牡丹、玫瑰、花儿“三朵花”的文章,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临夏市牡丹产业园花卉艺术中心的诞生,开启了“赏花游”新模式。
“牡丹产业园和花卉艺术中心串联起花卉产业相关的温室、场馆、工厂,游客可以赏花、研学、购物、游览,深度感受花卉文化。”运营花卉艺术中心的临夏亿农农牧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林说。
傍晚的临夏清风徐徐,蝴蝶桥上灯光璀璨,一场融合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盛宴——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震撼上演。活动在无人机表演和灯光秀表演中拉开序幕,变幻多姿的阵型,炫酷多彩的灯光,呈现了一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视觉盛宴。
随后,“花开临夏”大型专场文艺晚会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节目分为缘起·花开、牡丹·花开、花儿·花开、玫瑰·花开四个篇章,通过歌舞、情景剧、演唱等形式,以“花”为媒,勾勒起临夏千年历史脉络,展现了新时代临夏市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朝气。
夜晚的八坊十三巷人潮涌动,好不热闹。一曲河州孝贤拉开沉浸式实景文旅剧《花开临夏五千年》的帷幕,演员们穿梭古巷,边走边演,通过故事化演绎,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临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市民和游客追随演员的脚步,穿越临夏千年历史时空。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市打造的集民族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居民传统生活区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景区。为了丰富游客体验,景区开展“花都仙子”表演秀、畅享美食节、八坊小剧场非遗表演等多姿多彩的夜场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临夏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炳乾说:“随着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拉开帷幕,我们以河州牡丹为主体、河州文化为载体,精心准备了7大类80项文旅活动,邀请游客赏牡丹、品美食、看演出,实现文旅融合和旅游消费的同频共振,推动临夏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作市 优化旅游体验 激发消费活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通讯员 王明远
“五一”假期,合作市天气回暖,草木渐次生长,旅游市场也随之焕发蓬勃生机。
据合作市文旅部门统计,近两周,合作市旅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40%,酒店预订量较上月同期增长30%。今年1至4月,合作市累计接待游客8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2%。
合作市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景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近期,景区日均游客接待量达1300余人次,较上月增长50%。
除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外,合作市著名景点米拉日巴佛阁日均接待游客也达1200余人次,相比上月增长38%。
为了让游客舒心游玩,合作市各景区提前精心策划,通过优化游览路线、增派服务人员等举措,全力提升服务质量。
美仁大草原、阿尼念卿山、俄合拉景区、勒秀洮河风景区、卡加曼田园综合体等自然景区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露营踏青,在广袤的草原上洋溢着游客们的欢声笑语。
“五一”期间,合作市还举办了特色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并品尝美食。
合作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于彩贤表示:“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文旅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合作市的旅游吸引力,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合作、爱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