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笔勾勒的唐卡、精美绝伦的造像、流光溢彩的藏式家具……标有“雪堆白”标识的作品绽放艺术之花,这都离不开他二十多年来全身心的投入。
从江苏到西藏,当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完全投入到西藏之后,体会到了西藏文化特有的浑阔和深沉,也因此促成他投身于西藏文化事业。在拉萨,很多人都听说过他——宋明。
1997年宋明第一次踏上拉萨的土地,湛蓝的天空、雄伟的布达拉宫、淳朴的藏族同胞,以及街头巷尾流淌的艺术气息,深深震撼了这位学美术出身的年轻人。次年,他重返西藏,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在布达拉宫脚下的老院子里,他支起画架,白天教书,夜晚创作,邻居的一句“这里是雪堆白”——这个曾代表西藏手工艺巅峰的古老机构之名,悄然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传承的种子。
2005年,宋明续缘“雪堆白”品牌,决心让濒临失传的藏族传统手工艺重焕生机。此前,他在拉萨担任美术教师时,走遍西藏各地,目睹了唐卡、金属锻造、雕版印刷等传统技艺的式微。“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却不愿接班,这些技艺一旦失传,将是莫大的损失。”他感慨道。为此,他历时数年参与编写《藏族手工宝典》,记录下数十项濒危技艺的工艺流程,还曾编写《漫谈唐卡艺术》,这些都是他创办“雪堆白”的初心——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与现代共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宋明深知,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2009年,他动用社会资源、广泛吸纳资金创办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免费招收农牧区贫困学生,开设唐卡绘画、金属锻造、陶瓷制作等专业。学校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授课,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结合。15年来,这里走出了800余名手工艺人,他们带着技艺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在宋明的规划中,雪堆白文教机构不仅是教学机构,更是一个文化生态体系。他提出“1+N”品牌合作模式,与奔驰、自然堂等企业跨界合作,推出唐卡主题商务车、非遗护肤礼盒等创新产品;打造文旅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唐卡绘制、藏香制作;创立众创空间,孵化出3家公司和2家合作社,带动上千人就业。
在雪堆白文教机构的课堂上,传统技艺的传承充满温度。金属工艺大师罗布顿珠来自昌都铸造世家,家族三代坚守铜雕技艺。如今的他在课堂上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学生中不乏经济困难的牧民子弟。“他们学成后回乡开店,月收入过万,还能带动乡亲就业。”罗布顿珠说。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唐卡画师格桑培养出300余名学生,作品远销海内外;服饰传承人洛桑麦朗带领学生设计改良藏装,既保留传统纹样,又融入现代剪裁,成为拉萨街头的新时尚;雕版印刷大师泽培复刻《丽江版大藏经》,让千年经文在新时代“活”起来……
如今的雪堆白文教机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具备3项国家级9项自治区级非遗。目前,机构员工共有26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9名。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雪堆白文教机构已成长为国内非遗项目最多的民营机构,2023年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授予“首批非遗旅游景区”,2024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许多人感觉是我在为西藏做事、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做事,但就我的内心感受而言,这片雪域高原哺育我太多太多,给予了我新的价值观、人生观。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从心所愿,回报西藏!”从江苏青年到雪域匠人,宋明用二十余年的光阴,将“雪堆白”从历史名词变为文化符号。他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情怀和精神。(记者 刘斯宇 通讯员 熊隹)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