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这次的西米露果冻胶体黏度还是有点偏低,咱们再试试调整卡拉胶和魔芋粉的配比。”近日,记者来到南京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全国劳模张恒楠正盯着实验数据。作为公司产品研发工程师,这位在果冻行业深耕17年的“技术大咖”,正带领团队向NFC(非浓缩还原汁)果浆果冻的研发高地发起新冲锋。
当天8时30分,研发中心的会议室内已围坐了一圈人。张恒楠熟练地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了每日的工作统筹:“昨天的原料成本对比实验数据显示,椰果类原料产地差异对成本的影响在10%左右,这个变量需要重点标注。今天核心任务有3个,金桂枇杷果冻的配方优化、继续进行原料成本对比实验,以及乳酸白点的成因分析。”20分钟的工作总结简洁高效,随后她便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9时30分,实验攻坚准时开始。在胶体研发区,张恒楠手持量筒,精准量取不同比例的卡拉胶溶液:“果冻的口感密码藏在0.1克的原料差异里。”她笑着解释,面前的实验台上摆满了20余种不同配比的样品。隔壁的感官评价室里,10人试吃小组正依次品尝标号样品,“3号样品弹性适中,但后味有点涩”“5号黏度刚好,就是椰果颗粒不够均匀”,这些反馈被她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字里行间还穿插着胶体温度曲线的调整思路。
13时,实验室的咖啡机开始工作,张恒楠却顾不上喝上一口。她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果冻爽椰果添加检测数据,眉头微蹙:“椰果添加的均匀性差一点点,口感都会大打折扣。”抓起实验记录本,她直奔生产部,与车间师傅在流水线旁比画起来,并现场画起示意图,直到确认参数调整方案才返回实验室。
15时30分,极端环境测试区的恒温恒湿箱显示37℃、90%湿度,这是张恒楠团队模拟的“极限考验”。“果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析水和分层,是行业公认的难题。”她指着正在老化的样品,手中的风险预案已经写满三页纸,从胶体复配比例到杀菌工艺参数,每个潜在风险点都对应着具体的解决方案。“食品研发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要在消费者遇到问题前,就把‘雷’排掉。”她说。
16时30分,实验室的喧嚣渐渐退去,张恒楠翻开研发日志,工工整整写下:“香芋西米露果冻爽配方第七次测试,产品成型软榻,胶感弱,产品pH值4.1。失败原因:酸度偏高,需调整配方酸量。”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正是她17年研发生涯的“武功秘籍”。随后,她打开最新的《食品科学》期刊,在“NFC”章节画满重点,为NFC相关果冻开发寻找灵感。
说起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张恒楠总会想起刚毕业在基层工作时的产能攻坚战。当时,一款畅销奶茶的产能长期停滞,影响市场供货。作为基层操作工的她主动请缨,“接到任务时,心里也没底,但就是不服输。”她一头扎进车间,用IE分析法拆解每一个生产环节,发现设备参数与人员配置存在优化空间。连续48小时守在生产线旁,调试参数、培训工人、重组流程,第二天产能就提升了50%,第三天直接翻倍!“那次突破让我明白,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一线的‘死磕’。”这份“凡经我手,事必做好”的执念,从此刻进了她的DNA。
而当记者询问如果彻底放假一天,最想做什么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我最喜欢背着背包去爬山。”张恒楠眼中闪着光,“在山林里走走停停,听着鸟鸣闻着草木香,整个人就像被按下了‘重置键’,紧绷的神经能彻底放松下来。”说话间她比画着背包的动作,仿佛手中正握着那台陪伴她多年的便携显微镜。
比起纯粹的休闲,她的“放空”总带着职业习惯的烙印:常采集野生水果样本,记录不同pH值下的色素变化,观察水生植物胶体特性等。
“大自然其实是最好的灵感库。”她将鬓角的碎发别至耳后,语气里带着研究者特有的热忱,“登山时呼吸的每一口新鲜空气,触摸的每一片带着晨露的叶片,都是在为大脑‘充电’。当身体彻底放空,思维反而会跳出实验室的局限,在草木生长的韵律中找到胶体复配的新方向——这大概就是工作与生活最妙的化学反应吧。”
上一篇:伊朗公布新型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