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王诗培
“我们立志成为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全域研学旅游的引领者,借研学之力,为大同振兴赋能,带动当地发展”“我们希望能打造一个乡村振兴品牌,使其成为一个纽带,紧密地将城市与乡村联结在一起,促进城乡间资源、信息、技术等多维度的深度交融与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乡村创业或做项目实践,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近期本报记者采访到几位大学生,听听他们的乡创故事。
打造研学一站式服务平台
“我们来自乡村,牵挂乡村,赋能乡村。”2024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导游专业大二学生刘炼与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组队,创立了“浙里同游工作室”,并结合大同镇的农业资源,研发了菊花、苞茶、草莓等各类主题的多元优质研学项目。同时,工作室提出了“研学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创意。
“我们团队有研学旅行管理、智慧旅游、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大家各展所长,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刘炼介绍,最初团队是为了参加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而成立的。学校支持学生参加这类大赛,希望通过大赛提高大家的实操能力。大赛的实践也为后续团队的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如今,团队成员分工明确:研学旅行管理专业的同学负责研学课程设计,智慧旅游专业的同学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而我则负责市场推广和项目对接。”刘炼说。
刘炼介绍,“浙里同游工作室”的“研学一站式服务平台”项目包括四大核心内容:开发四季研学线路、打造研学超市、线上线下推广、培训当地村民成为研学旅游指导师。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大同镇政府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学校也派出了专业老师指导。“政府的支持让我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学校和老师也提供各种资源帮助我们快速成长。”刘炼说,目前,他们已注册了公司,以研学课程产品推荐、研学课程设计、研学基地联系等为服务内容的大同研学超市也已经开业。另外,团队成员还计划于今年6月正式入驻大同镇,开展工作。
记者在研学超市的“百搭菜单”里看到,家长和孩子们可以根据大同镇的稻田文化、苞茶文化、菊文化等资源自由搭配自己感兴趣的研学课程;对研学目的地、教学等有需求的客户也可以制订适合自己的研学线路。工作人员还会化身“大同研学百晓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另外,他们还会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研学文创商品。
“从前期我们举办的几次研学活动反馈看,家长对我们的产品还是很满意的。有小朋友说还想参加以后的课程。”刘炼说。
对于未来,刘炼充满信心:“我们希望将大同镇打造成知名的研学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此创业。”
叫响“之江花影”品牌IP
春季阳光灿烂,鲜花盛开。周末假期,浙江财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张靖轩在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忙个不停。他在自己设计的“鲜花+旅拍”驿站——“花影轩”里,一边给顾客准备花束,一边为游客介绍旅拍套餐的内容和价格,还有不少游客正排队购买鲜花饼和鲜花酒。驿站外,团队设计的林下营地里搭着六顶帐篷,游客可以在这里露营、喝茶、野餐,悠闲地待上一天。
张靖轩的“花影轩”和传统的花店不同,这里构建了全新的自然花坊体验场景,覆盖了从鲜花到鲜花饼、鲜花酒等衍生产品,以及从鲜花美学艺术到自然花海美学的体验。
“我大二时便在校园内开了一家花店,这既让我学会了如何运营一个小型项目,也让我对花卉和相关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这段创业经历也为我乡村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张靖轩说。
2023年,张靖轩和团队参加了“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并凭借为之江村设计的“花海”业态改造方案(把一个闲置小空间改造成网红打卡点)荣获一等奖。这也让团队坚定了信心,决定在之江村成立公司,进一步开发研学旅游产品。
“今年1月,我们尝试在‘花影轩’围绕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及嗅觉五大感官开展了花瓣拼贴、香卡制作、植物拓印、鲜花烘焙等趣味活动,受到顾客的好评。这也为我们后续研发相关研学产品奠定了基础。”张靖轩说。
“同时,我们将文化元素融入研学课程中,继续提升研学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张靖轩以“眼见花海,花漾研途——视觉系列研学课程”为例介绍,我们带着孩子们学习如何拍摄花朵,认识花朵的种类,同时欣赏与花相关的诗词。
目前,张靖轩的团队计划通过网站招募更多成员,扩大团队规模。未来,他们希望打造独属于之江村的“之江花影”品牌IP,让旅拍服务与“鲜花+”模式相互赋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推出“稻香智链”项目
“水稻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水稻的果实会从绿色变成什么颜色?”“你最喜欢水稻的哪个生长环节?”……在“亲子水稻研学撒欢系列活动之水稻科普”课堂上,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认识水稻,了解水稻的成长过程,看水稻的变形记(大米制品)和升级记(杂交水稻),跟着著名诗人陆游的名篇欣赏水稻之美。
这个“你知‘稻’吗”研学旅游产品是“知稻计划大同镇稻乡小镇亲子共融研学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由北京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研一学生施成富、马宇清、夏艺铭以及其他来自不同设计领域的6名学生共同研发。
“我们团队成员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等专业背景,这种跨学科合作让我们在项目中有了更多创新可能。”施成富介绍,团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传统农业研学旅游产品存在农产品溯源需求缺口、季节性客流矛盾、课程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实体试验田+数字云平台”的双轨模式,即“稻香智链”研学服务系统项目,其中“知稻计划大同镇稻乡小镇亲子共融研学项目”也被融入其中。
“稻香智链”项目的核心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稻田的云端认养,孩子们可以实时追踪稻米生长周期,并参与四季主题课程。例如,“春耕实验室”让孩子们了解水稻种植知识,“夏耘艺术课”则通过手工制作体验乡村文化。
施成富坦言,在“稻香智链”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冬季稻田风光不佳时,他们就要调整计划,更改研学地点。此外,资金和技术问题也曾让团队陷入困境,但在北京理工大学和研学项目实践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最终克服了困难。“看到孩子们在研学课上惊喜的眼神,我们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施成富说。
目前,“稻香智链”项目已在浙江、贵州等地进行了实践。施成富说:“实地设计和实施项目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环境设计的流程,也学会了如何与当地政府和群众沟通。”在他看来,年轻人在乡村创业、做项目既要敢想敢干、锐意进取,也要对在地文化深度挖掘,将它们有效转化成好的文旅产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宁波海曙区——智慧农业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