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首府南宁,“蚕豆”有其特殊意义,是一个充满城市温度的公益助残品牌。“蚕”与“残”谐音,代表广大残疾人群体;“豆”是种子,象征希望与顽强。“蚕豆”的寓意是希望广大残疾人朋友像蚕一样努力积极地汲取养分,像豆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终有一天实现人生的美丽蝶变。
扶残助残是一项温暖的事业,是对幸福的托举。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打造“蚕豆”公益助残品牌,构建“4+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康复服务模式,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助残品牌聚合力 爱心服务暖人心
关爱残疾人,最能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南宁市残联以“蚕豆”公益助残品牌为核心,通过品牌赋能,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构建多元融合助残体系。
举办“蚕豆”公益大讲堂、手工艺展及书画展,打造“蚕豆”公益市集,搭建“蚕豆”工坊,成立“蚕豆”公益基金……一个个精准实施的“蚕豆”系列公益项目,不仅帮助残疾人提高物质水平、丰富精神内涵,还大力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社会氛围。据统计,2024年“蚕豆”公益助残品牌服务场次超120场,参与人数达5.42万人次。
南宁市残联建立“1+N”助残模式,形成“残健互助,蓝灯指路”“茉莉花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品牌,提供“妈妈式”服务,传递关爱与温暖。178支服务小分队如同繁星般闪耀,辐射带动社会各界人士、残疾人群众参与扶残助残活动,编织出一张温暖而有力的文化助残网络。
截至目前,“蚕豆”公益助残品牌服务内容已涵盖就业、康复、教育、维权等7个领域,筹集助残资金和物资价值超300万元,惠及残疾人群众超2万人次,为残疾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构建“4+就业”体系 稳定就业有保障
对残疾人而言,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有了生活保障,更意味着有了充满希望、自尊自信的未来。为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南宁市残联建立就业协调机制,提升就业岗位匹配度,创新构建“政策+就业”“平台+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就业”的“4+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当前,南宁市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有7.6万人,其中4.45万人已实现就业。 “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现已打造为集残疾人就业、康复、文化体育及科技助残于一体的包容性社会创新空间。”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副主任梁烜萌介绍,中心一楼根据“就业”主题,推出“就业帮扶车间+实训基地+创业工作室”全链条服务,从安置、培训、销售等环节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同时通过“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模式,帮助残疾人实现社保缴纳、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三稳定”。
在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的蚕豆工坊·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里,不少坐着轮椅、戴着助听器的年轻人正围坐在一起手工装配电子产品,欢声笑语不时传出……这是南宁市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生动缩影。通过与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及爱心企业合作,全市建设就业帮扶车间18家,安置残疾人就业超600人。
蚕豆工坊·豌豆织物就业实训间与就业帮扶车间仅一墙之隔,这里的氛围更轻松,大家可以一边追剧,一边钩织手中的织物。南宁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葛旭峰介绍:“该实训间最大的特点是灵活,适合需要照顾残疾孩子的家属,她们把孩子送到中心康复时,可到实训间钩织玩偶等待孩子下课,周末也可以领料回家加工。”类似这样的就业实训间,全市有20家,帮助近千名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实现就业增收。
未来,南宁市将聚焦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与长远发展,深化“实践+培训+创业”全链条服务模式,推动残疾人“从实践中学习技能、从培训中提升能力、从创业中实现价值”的闭环发展。“我们呼吁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加入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共同搭建公平就业平台,消除社会偏见。残疾人并非负担,而是具备创造力与生产力的劳动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葛旭峰说。
本报记者周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