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好问题,却等不到一个好答案!
贺扬 撰写
越来越多的家电渠道商,自今年3月以来,感受到持续恐慌、焦虑,甚至痛苦。从一线市场各个厂商的动作来看,放弃、躺平,已经成为不少厂商的重要选择或应对动作。
正如一位品牌家电运营商所说,目前在一线市场上还敢于投入,能持续搞活动的厂商,占比已经不到两成,估计接下来敢于在一线市场持续投入的厂商更少。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很多厂商聚焦一线市场的经营、拓展和投入,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之中。
持续投入可能面临打水漂、没效果,反而让一部分商家面临“雪上加霜”的局面;不敢投入则面临着市场经营的连续性、用户对于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度降低等挑战。说白了,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关键就是市场经营的精准性和难度激增,怎么将钱花在刀刃上,这是一道较为复杂的经营大考。
这一现象背后,在家电圈看来,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经销商面对当前的市场,害怕了,胆怯了。
一是过去40年,家电厂商坚守的商业底线、道德底线,被屡屡冲破。似乎只有不守底线,才能找到活路。这种操作,违反不少厂商的价值观,所以很多商家害怕了;二是长期以来的家电厂商利益共同体,在市场走低、竞争走乱、商业恶化的局面之下“持续崩塌”,大量渠道商家感觉被工厂彻底抛弃,没有一丝留恋。这让不少商家胆怯了。
由此,这也产生了家电产业在今年的一个全新问题:在这种市场和经济局面之下,家电企业还会出手拯救渠道经销商吗?对于数量庞杂的经销商群体,下一阶段的出路是选择自救还是等待他救?
家电圈的观点是,家电企业肯定会“出手”拯救一线市场上的优质渠道经销商,但不是所有的渠道商家。一直以来,家电企业只会选择给“具备合作价值、发展潜力和经营实力”的核心渠道商家们随时随地雪中送炭、输送资源,而不可能面向所有渠道商家“撒胡椒面”那样到处投放资源。这就是“强强联手”的商业逻辑所在。
从产业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最近几年以来,家电产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不只是家电品牌的数量、产能和供应量过剩,在一线市场上各种家电零售、出货渠道的数量更是激增。特别是最近3年,在主要家电企业的数字化分销平台,与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仓储体系和安装服务体系拉通之后,总部“一件代发货”催生了线上线下大量个体、机构、单位,都能轻松“卖家电”。
当前,众多渠道经销商们,受限于自身的规模、实力和资源,面对一线市场上的各个家电品牌,没有太多选择空间和余地时,主流家电企业或品牌在一线市场经营中,却从来“不缺少经销商和出货渠道”。这是当前家电渠道商不愿意正视的残酷现实:认为家电企业在当地市场离开“自己”就发展不起来,就会面临出货的下跌和市场的动荡,实际情况却是很快就会出现新的商家填补空白。
在主流家电企业从来不缺少渠道商家的背景下,所有经销商在家电产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彻底放弃被拯救”的任何幻想,全面回归“自我拯救”的原点。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下,如果作为家电市场主角之一的渠道经销商们,不掌握、不具备在当地市场上“主动参与竞争、主动发起挑战、主动抢夺订单”的能力,即使现在能获得家电企业的支持和赋能,也很容易掉队并被挤出局。
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所有还想在家电市场上生存、发展并战斗的家电经销商们,尽快回归一线市场经营和竞争的起跑点,重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重构差异化的经营体系、再造市场经营的能力。
第一步,知己知彼,了解自己最重要。知道自己的短板、不足,寻找自己擅长的能力,快速构建差异化的经营和竞争能力,找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能够存活的道路和方向;第二步,只有转型,才有出路。找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永远活在过去的模式、经验和轨道中,是不可能找到通往未来的新路。所有商家,不管规模与实力的大小和强弱,要寻找新路就必须要转型。
机会永远有!对于家电产业的所有渠道商来说,未来机会,首先是一定来自于自身的坚守、探索与勇敢转型,其次是同行和对手的失误、犯错误。
下一篇:长春新区发布学区划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