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选择我做了两次......”从初出茅庐的支教志愿者到案牍劳形的一校之长,隔着二十年的时过境迁,每每回想起那段经历,杨勇都恍若与过往的自己完成了一场对话。
过去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而当下的自己也时常能在回望的过程中找到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黄土地上的理想主义者
2003年春天,一则“西部计划”的招募海报让即将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杨勇热血沸腾。“草原、骏马、蒙古包”的浪漫想象与西部大开发的时代号角交织,这个理想主义青年毅然选择奔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
初到杭锦旗,现实与想象的落差给他上了第一课,旱季飞扬的沙尘、仅在旅游区可见的蒙古包,日常面对的却是亟待改善的教学环境。但正是这份“不够完美”,让他看清了扎根的价值——讲台上堆积的粉笔灰,窗棂间漏进的北疆朔风,都成了丈量理想的标尺。
每周27节课的青春重量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杨勇创下了令全校教师惊叹的教学纪录——他同时承担两个年级的历史课教学任务,每周课时多达27节。
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先过方言关。杨勇至今记得第一次尝试用当地方言讲课时,学生们瞪大眼睛的茫然模样。“在课堂上,我把‘历史沿革’说成‘历史烟锅’,教室里笑作一团。”这些“教学事故”反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最让杨勇铭记的,是某个晚自习的温情时刻。
“那天随口提到自己的服务期将满,第二天晚自习竟接到十几个家长电话。”原来孩子们回家后哭成泪人,生怕“杨老师要走了”。这个重庆汉子说到这里喉头微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情感奔赴。”
二十多年过去,他带的首批学生中,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有人成为博士研究生,也有人循着杨勇的足迹回到母校任教。“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柠条林。”杨勇望向操场上的学生们,笑容里满是欣慰。
二十年教育“长征”
从支教志愿者到掌舵一校,杨勇用两次关键抉择勾勒出人生的坐标:2003年杨勇义无反顾选择到杭锦旗中学支教,2005年选择继续留任该校。2024年8月,他肩负起杭锦旗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的重任。
二十年的坚守,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引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让杭锦旗中学学子通过“云课堂”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办公桌上泛黄的支教合影与崭新的校园规划图相映成趣,仿佛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果说当年是萤火微光,那现在要努力成为照亮更多人的火炬。”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他正着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带学生探访库布齐沙漠治沙基地、调研草原生态保护,让青春理想在现实土壤中拔节生长。
采访结束时,夕阳正为教学楼镀上金边。杨勇抚摸着走廊里“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碑刻。二十年光阴流转,那个怀揣理想的青年与眼前从容笃行的校长身影渐渐“重叠”。
正如他所说:“选择西部,就是选择把个人命运汇入时代洪流。这里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每一步脚印,都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来源: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记者翟艳
原标题:“五四”群像·向“西”而行|留任二十年!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勇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