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湖北宣恩文旅局长腾出自家房间安置游客,甘肃陇南开放学校宿舍,重庆荣昌政府食堂为7000游客备餐……这个“五一”假期,类似“暖心新闻”刷屏网络,网友们也因此各抒己见:一面是点赞地方政府宠客的应急智慧,一面是“泼天富贵接不住”的发展隐忧。当舆论为旅游目的地频频叫好,更需冷静审视这些“应急式宠客”背后的理性命题。
5月2日,湖北宜昌市民王女士一家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抵达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后,发现当地多家酒店民宿均已订满,无奈之下拨通了宣恩县文旅局的值班电话,由此出现了文旅局长让出自家房间的暖心行动。这种“把游客当家人”的朴素情怀,在旅游供需失衡的特殊节点缓解了游客困境,更用非常规操作塑造了地方形象,让游客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凸显出地方文旅的人情味。
然而,应急服务新闻刷屏,也暴露出地方接待能力的欠账。毕竟,泼天富贵要接得住不能只靠应急——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滞后,让许多地方在流量爆发时陷入被动。
从硬件看,酒店床位、餐饮容量、交通接驳等基础配套,是旅游发展的“基本盘”。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需根据景区承载力、淡旺季客流规律,科学配置住宿设施、优化交通网络。当网红城市遇到节假日客流井喷,只能用“腾退公共资源”等调用行政力量的非常规手段应对,不仅影响游客体验,更可能透支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挤压当地公共资源的日常功能。
从软件看,游客的“任性出行”与地方的被动应急,形成了一种非理性循环。当游客抱着“到了再说”的心态出行,客观上加剧了供需失衡;地方政府为维持口碑,调用行政力量兜底,这种“惯着游客”的做法虽能解一时之急,却可能忽视了对常态化服务能力的提升。而游客原本用于游览或休息的时间,却花在了联系及等候应急服务上,过程难言美好。
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在应急善意与长效规划间找到平衡点。对地方政府而言,首先要摆脱“流量短视症”,将应急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方面,借流量爆发期精准研判市场需求:分析游客结构、消费习惯、停留时间等数据,针对性补齐全产业链短板——如宣恩可结合当地生态资源,开发露营、民宿等多元化住宿形态,分散酒店集中需求;陇南可将学校宿舍的临时接待经验,转化为研学旅行的长期配套。
另一方面,建立弹性供给机制:与周边县域联动打造“住宿共享圈”,引导闲置民房纳入正规民宿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市场化应急力量,减少对行政资源的过度依赖。
对游客而言,理性规划是对旅游地的基本尊重。说走就走的旅行固然美好,但动辄数百公里的行程,若缺乏基本的住宿餐饮安排,既是对自身权益的不负责,也可能给目的地带来治理压力。尤其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提前预订、错峰出行不仅能提升体验,更是文明出行的应有之义。
旅游的本质,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体验——地方用诚意留住游客,游客以文明回馈善意,方能形成良性循环。当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常态、理性规划取代应急兜底,旅游经济才能真正从感性狂欢走向理性生长。那时的“泼天富贵”,才是可持续的人间烟火。
原标题:《旅游目的地“应急式宠客”频现,该降降温了|文旅观察》
题图来源:宣恩风景。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