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方在互联网
年逾九旬,做企业长达六十年,一直工作,哪怕是准备好了“退休”,也还愿意继续为企业效力,这就是沃伦·巴菲特。
很多人都奇怪一件事,那就是巴菲特吃汉堡喝可乐,平常也不怎么热爱运动,他的身体怎么就那么好呢?
我想来想去,必须承认有两点是我无法效仿的,第一是基因问题,大概巴菲特家族有长寿的因子,这点也是世上绝大多数老人长寿的根本因素。
第二是医疗条件,在美国,以巴菲特的财富规模和社会地位,他肯定能够享受最好的医疗保障,很多小毛病可以提前干预,让他的身体机能尽可能地延长时间。
但这两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知道但没啥用”,毕竟前者是天生的,命中注定,而后者的门槛极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
不过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巴菲特还有一点是可以借鉴的。
巴菲特的长寿之道是什么?可以被大家学习和受益的,只有这一点
简单说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的构建。
而这种环境需要两大基石,其一是工作,其二是人际关系。事实上,这也是普通人必须重视且受益无穷的地方。
众所周知,巴菲特喜欢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他有去大城市定居的能力,但他宁愿是留在奥马哈,他让这个小城市成为世界投资者向往的“圣地”。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长期雇员很少,他们都是巴菲特喜欢和信任的人,他宁愿少赚一些钱也要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和工作。
当然这样的人际关系氛围也让他感到舒心和放心,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如果周围都是可以信任的人,那自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无疑会提升很多倍。
心态好了,自然有利于长寿。
“我认为快乐的人比那些做着自己并不太欣赏的事情的人寿命更长。”
相比人际关系,其实这点好像是更重要一些。
毕竟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基础就是“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和利用价值,那他就无所谓人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等价交换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可以给多少人带来好处,你就可以有多少朋友。
而价值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看你有什么禀赋和才能了,比如巴菲特小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数字,喜欢做生意赚钱,喜欢投资这个行当,所以他一辈子都要做这件事。
在别人看来这个人很无聊,工作乏味,但巴菲特自己是乐在其中的,他总能从企业的财务报告和财经报纸上发现有用的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获得满足和快乐的方式,这也是乔布斯“忠诚于内心”的意思,一定要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这样才能真正长期主义(当然包括了长寿)。
不然的话,做自己讨厌的事情难以持续,也难以有大的成果。
有意义的工作比金钱更重要,好的合作伙伴值得耗费时间去寻找和等待。
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宁缺毋滥吧。
巴菲特给年轻人的建议也是如此,他认为年轻人如果是刚踏入职场,那应该是以老板和方向为重,而不要太在意一时的薪水高低。
反正大家一开始都不会有很高的薪水,因为你才参加工作也没有那么多经验和贡献,公司自然不会给出高薪。
所以不如是重视对老板的选择,为自己敬佩的人工作哪怕不要钱也是好的。有意义的工作比钱重要。巴菲特年轻时候就是这样的想法,他看重的是学习。“我建议你去接近那些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花时间和优秀的人相处,找到这样的机会,分享他们的成功。”这笔账很好算,学习是投资自己,只要自己增值了,那增加收入就不难了。
另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巴菲特如果没有查理·芒格的帮助,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财富和成就。
两人都是对合作伙伴非常慎重的态度,他们是在“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找到了彼此,达成了合作的意向,从此他们再也没有中断这种合作关系,一直到死亡才把他们分开。
专注于那些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糟糕的事情。
不管是芒格还是巴菲特,他们都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都能让自己义无反顾的从挫折和悲剧的困扰中走出来。
有挫折才有精彩,乐观比悲观值得,宁可有错误的积极,也不要正确的消极,这其实是强调心态决定生态,生态决定命运。
周围有哪些人很关键,你喜欢的人是你的朋友,你敬爱的人是你合作伙伴,不为自己不尊敬的人工作,不在不好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和情绪,对理性的人而言,从来是筛选而不是改变。筛选容易,改变别人则不可能,也没必要。
不管是赚钱还是事业成功,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总是更容易更快一些。
如是世上有快乐的成功方法,那一定是找到那些好的人,并跟他们站在一起。睿智是一种德性,很多人六七十岁都已经衰朽了,而九十多岁的巴菲特还是思路清晰,精力旺盛,幽默风趣,这背后需要自身的长期修养才行啊。
上一篇:骂战!中信建投军工组,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