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李洋
在贵阳市白云区的一处老旧小区内,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洋手持爬壁检测设备的遥控器,细致地观察着检测数据。“这里的外墙空鼓已经影响到保温层了,保温性能下降会明显增加建筑能耗。”李洋总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捕捉到肉眼难辨的能量流失。
拥有博士学位的李洋,扎根贵州建筑节能领域多年,先后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创新三等奖、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奖项。他带领团队建立的“三级递进式”节能技术体系,如同为贵州山地建筑定制的“低碳密码”,所研究的成果形成贵州省《自然通风设计计算技术导则》《空气源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程》等多项标准导则,相关技术成功应用于贵州大学西校区、中天未来方舟等重点建设工程。
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二塘镇移居建设项目中,李洋带领技术人员,先后10余次深入镇区开展绿色规划设计,并对环境提升目标开展专项研究。“节能技术不是实验室的展品,必须长出适应贵州水土的根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完成了二塘镇环境、资源等基础参数的分析评估,并对乡镇民居的设计建造提出了绿色优化方案,有效提升了新镇区的绿色和宜居性,助力该镇区顺利入选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工程。
“每个数据背后都是老百姓的电费单。”这位痴迷于能耗曲线的工程师,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全省乡镇分布图。作为项目负责人,李洋累计完成绿色建筑、生态住区咨询、可再生能源系统评测等项目60余项,其中包括中铁建山语城、贵州茅台医院、黔贵国际医院、贵安档案馆等一批高绿色星级的重大项目,以及中天未来方舟集中能源站、贵安云谷能源站等大型综合能源中心的评测及优化工作,实现了技术难度的突破。
从博士生到学科带头人,李洋始终保持着实地调查的习惯。沾着泥土的登山鞋与磨得发亮的实验仪器,共同构筑起这位绿色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坐标。说到支撑自己坚持绿色建筑的信心时,他说:“贵州的生态禀赋,就是科技创新的天然实验室,希望能为这里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