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本报记者 许晨星
“5年来统一战线学论坛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促进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发展,一批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论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与我们共同致力推动统一战线学建设发展的朋友圈越来越大……”4月19日,在第四届统一战线学论坛开幕式上,台盟北京市委会主委、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陈军如是说。
暮春的青岛,天蓝、海碧、草长莺飞。在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社院系统等80家单位的150余位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与会交流。本届论坛以“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建设”为主题,汇聚各方智慧,激荡思想共鸣。
1945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作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的重要论断,迄今已经80周年。自那时起,统一战线正式踏上成“学”之路。此次论坛上,专家学者一致表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是涉及统一战线基础性、全局性的问题,事关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事关统一战线人才的培养,事关统战工作良好社会氛围的培育。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梁可妮于2018年就读山东大学统一战线学专业。她表示,希望统一战线学能利用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建立“高校-社院-统战相关部门”协同机制,系统性推进学科建设,办出自己的学科特色。
作为一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者,同样在高校任职的毕松愈发感到学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学术平台不断完善和升级,学术团队才能不断培育,学术人才才能一代又一代地不断涌现,学术成果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最终形成学术品牌,统一战线学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他说。
长期以来,统一战线工作领域一直呼吁要有自己的学科和相应专业人才。2015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山东大学联办的统一战线学研究生教育开始招生。由此,统一战线学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0年来,统一战线学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科发展稳步前进。
今年是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研究中心主任龚少情第二次参加统战学论坛,他发现本届论坛的学者来源更加多元,参与高校数量显著增多,与会者投稿积极性高涨,对统一战线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也愈加深入。“统一战线学科是一门新型且正在成长的学科。相较于政治学、社会学、中共党史党建学,这个学科需要不断完善”谈到对未来统一战线学的认识,龚少情表示,需要增强统战学研究的学术自信,还要遵循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观察今年与会者带来的课题内容,除了剖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还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高校大统战格局构建、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的思想指南等对统战工作的深层次思考。既有现实之“问”,也有应对之“答”。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场学术盛宴,深切感受前辈们‘贯通历史与创新、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学术魅力。”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统战学硕士研究生章子怡表示,“关于‘以中华文化助推两岸融合发展’的研讨让我反思,学术研究不应止步于理论创新,更应成为政策优化的智力支持,这将成为我未来研究的价值导向。”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效政治参与、港澳统战工作的指导意义以及统战思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凝心聚力作用等多元视角展开了深入探讨。
“这是我首次参加统一战线学论坛。作为刚踏上统战研究领域的一名‘新兵’,这次论坛是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来自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郑宜帆告诉记者,专家学者们的分享,讲清了统战理论研究、实务工作以及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提出了许多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案。
北京市社科联秘书长崔占辉表示,本届论坛持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化阐释,主题鲜明,成果丰硕。
据了解,此次论坛吸引了全国百余位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专家学者,收到405篇论文,数量创历届之最。在充分的学术交流中,人们可以窥见统一战线学的发展脉络。
智慧在交流中迸发,共识在讨论中凝聚。统一战线学通过持续的思想对话,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做统战理论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归根结底还要与实际见面,与人群见面,以学问来做工作,以学问来开新局。”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祁金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