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款名为《奶奶》的像素游戏,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没有炫酷的特效,却让上万网友感动落泪。游戏的制作者,是来自湖北武汉的周一忱,这是他为纪念奶奶而作,记录下祖孙俩相伴的最后时光。对他而言,这个游戏像一个蓄水池,帮他分流溢出的悲伤;也如一块时光的琥珀,将他所珍视的记忆封存。这份真挚的亲情,戳中了很多人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以下是周一忱的自述——
《奶奶》对我而言是
一块时光的琥珀
2024年3月,奶奶不慎摔倒,出院后身体大不如以前。因为我小时候是被奶奶带大的,所以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半年时间里,我和奶奶同吃同住。奶奶每天起得比我早,我便在前一天晚上,帮她准备好第二天要吃的东西和药。吃过早饭,我会陪奶奶聊天,看电视。午饭后,奶奶会睡午觉。下午天气好的时候,我陪她出去散步。晚上准备睡觉之前,我会给她滴眼药水,帮她擦润肤油……
与奶奶在一起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
奶奶一辈子独立要强,病了之后也是一样。一开始的时候,她会自己烧水、洗衣服、拖地,甚至收拾厨房,干很多活。但随着她的身体和认知每况愈下,逐渐力有不逮,但偶尔还是会坚持自己做家务。为此我跟她生过气,也斗过嘴,但老人很固执,我拗不过她。
我知道,这是因为她觉得我是她的孙子,她不想我照顾她,更不想连累我。
有时候,奶奶晚上睡着了,我会在门边看着她的背影。老人蜷缩在床上,显得非常瘦小。但就是这个瘦小的身躯,经历了九十多年的风雨,曾一个人承受了那么多的事情,如今仍不服输地与自己逐渐衰老的躯壳战斗着。我觉得很心疼,但无计可施。
2024年7月的时候,奶奶的身体更差了,她的认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会出现一些幻觉,还会大半夜地跑出门去。我意识到,一些被我们极力忽视的事件终将到来,它一直在前面等着我们。
我迫切地想去留住一些什么,而我堵在心口的那些情绪,也需要有一个出口。所以我开始动手,将这段经历做成游戏。
之所以选择游戏这种形式,是因为我是学艺术的,而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有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就像画家的表达媒介是图画,文学家寄托情感的工具是文字一样,我选择的方式,是做游戏。
我想制作一个“琥珀”,把我与奶奶共同生活过的这段日子封存其中。
一开始,这个游戏只是一个日常的循环。玩家需要扮演我的角色,去体验我照顾奶奶一天的流程。进入游戏之后,玩家会先与奶奶产生互动,然后通过不同的游戏选项,进入不同的游戏部分。
在游戏里你可以看到,代表“我”的像素小人与代表“奶奶”的像素小人,共同生活在由像素构成的奶奶家的客厅里,重复着那些我们曾做过的事——照顾奶奶吃饭,扶奶奶去睡觉,与奶奶在外面晒太阳,和她的朋友对话,或者给奶奶喝一瓶她喜欢的橙子汽水。
奶奶喜欢橙子汽水,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进入夏天的时候,天气逐渐热了起来,奶奶的胃口变得不好。我想给她找一些让她觉得快乐的事情,所以每餐都会给她带一瓶饮料——可乐,雪碧,或者别的什么,但只有橙子汽水颇得她心,其他不是太酸就是太甜。除此之外,我发现她还喜欢酸豆角,所以每餐都会给她盛一点。在此时,食物健康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奶奶开心。
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一直向前走着。关于这个游戏,我迟迟无法敲定一个结尾,其中像素的“我”和现实中的我一起,不断重复着相似的日常。我曾无法给它一个确定的结尾,就像在逃避着什么。
直到重阳节这天,奶奶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她是重阳节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也是在重阳这个日子走的。她走得很平静,但留给我的后劲很大。
思念也好,回想曾经跟她一起做过的事,发生过的争执也好,很多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我意识到,这个故事的结尾,应该是奶奶离开之后的这种反差感。
这个游戏至此变成了两部分。在奶奶去世之后,如果你再次碰到那些奶奶曾用过的东西,不会再触发选项,而是会显示像素照片——那些照片都是奶奶生前我为她拍摄的,被我做了艺术处理。
奶奶走后的某一天,我梦到了她。梦中的她原本跟我在一个大圆桌上吃饭,突然被一只大鸟接走了。醒来之后,我把这个梦中的情节加入游戏,作为玩家在操作角色照顾奶奶数十遍之后触发的结尾画面,“这条长路靠你自己走了”。
我一直认为,电子游戏是具有记录功能的,它可以是一个让人严肃思考的工具,这取决于创作者的意图。而《奶奶》这个游戏,对我而言,就像一个蓄水池。我把一部分溢出的悲伤和思念,以及那些总是淤积在心口的话寄存在里面,让情绪不至于决堤。
也正因如此,我曾认为它是一个很“私密”的东西,它只属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当我仅仅把几帧截图发到网上之后,很多接触到这个作品的网友,都说自己从其中看到了某个很重要的人的影子,并感受到安慰。
在那一刻,因为他人的介入,这个游戏变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意义。也是那时,我决定将它完善后发布到网上。我希望它可以成为更多人的情绪“容器”,去寄托那些深藏于心的牵挂。爱的能量,需要被看见。
我一直觉得,那些离开我们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他们在我们的记忆长河中永存。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柯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