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点消费
根据国内主要饮品上市企业的财报显示结果,除了王老吉、养元、欢乐家和西藏水资源营收出现下滑之外,其余10多家企业都有不错的增长,尤其是东鹏饮料,增幅超过40%;
而在盈利能力方面,农夫山泉堪称“一骑绝尘”,其以121.23亿元的净利润领跑整个饮品行业,利润额度甚至超过了康师傅和统一的饮品业务、可口可乐(中国市场)、东鹏饮料、华润饮料和王老吉的利润总和。
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国内饮料市场前七大品类分别是即饮茶、碳酸饮料、功能饮料、包装水、果汁、亚洲传统饮料(凉茶等植物饮料)和即饮咖啡。各大品类龙头优势明显,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饮品企业细分品类表现如何呢?
01
即饮茶“巅峰对决”
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细分品类,即饮茶赛道也是巨头林立。从康师傅到华润饮料,基本上在国内市场营收靠前的企业都有所布局。
目前,即饮茶赛道中,根据企业罗列的数据显示,康师傅依旧是整个即饮茶品类的霸主。2024年,康师傅茶饮料实现营收217亿元,同比增长8.2%,占到其整个饮品业务收益的42%。
而农夫山泉虽然整个即饮茶规模不及康师傅,但凭借以“东方树叶”为代表的无糖茶近两年快速爆量,助推农夫山泉坐上无糖茶的冠军宝座,进而推动其整个茶饮料业务增长。2024年,农夫山泉茶饮料录得收益167.45亿元,同比增长32.3%,占总收益的39.0%。
当然,统一企业中国作为传统强者,其在茶饮料领域的表现依旧亮眼。2024年,统一的茶饮料事业实现收益85.75亿元,较去年增长13.1%。
除了上述三大巨头之外,各大饮品企业都在乘着无糖茶爆量的风口快速跟进即饮茶市场,细分市场的竞争态势会进一步加剧。
另外,作为“杯装奶茶开创者”的香飘飘,其积极开拓的即饮业务就是以即饮茶为抓手。2024年,即饮业务为香飘飘贡献了9.73亿元的营收,同比增幅8%。2024年末和2025年初,香飘飘明显加大了对即饮业务的投入,各种营销手段悉数亮相,或许今年有望再次创得新高。
整体上看,虽然即饮茶市场玩家众多,但基于康统和农夫山泉在品类、渠道、品牌层面的优势,其余玩家尚无法与之形成抗衡的机会,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即饮茶赛道都是这三大玩家的“巅峰对决”。
02
碳酸饮料“趋稳”
碳酸饮料作为传统强势品类,在健康化趋势凸显的当下,传统碳酸饮料的局面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虽然有元气森林、大窑以及多家国产汽水品牌竞相发力,但整个“天下”依旧是“两乐”的。
其中,可口可乐的两大运营商太古可乐和中国食品(中粮可乐)中,太古可乐在中国内地销售额为230.17亿元,较2023年有所增长,但整体销量却同比下滑1%;中国食品营收有0.2%的微增,但销量同比下滑了9.7%。
其中,除了中国食品披露汽水类实现收益163.73亿元,同比增长2.5%外,太古可乐并未披露具体品类表现。
而作为碳酸饮料的升级产品,元气森林推出的无糖气泡水可谓是碳酸饮料界的绝对新势力。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曾对外透露:“元气森林2024年增长绝对值仅次于2021年。”其中,除了年销十亿的自在水和规模超20以的外星人电解质水之外,最大贡献就是无糖气泡水,另有市场数据称元气森林无糖气泡水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4%升至2024年的6.8%。
国产汽水中,大窑算是异兵突起,凭借在餐饮渠道的大展拳脚而逆袭。早在2023年,大窑的营收就达到了32亿元,是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有数据称,2024年,大窑饮品在餐饮渠道的收入同比增长了5.3%,营收同比增长67%。
但整体上看,碳酸饮料基本已经触顶,要想持续增长,只能抢夺其他品牌的市场。
03
功能饮料“两强之争”
自从东鹏饮料在功能饮料品类中的销售量超过红牛之后,华彬红牛就再也没有披露过其业绩表现了。
2024年,东鹏饮料旗下能量饮料实现营收133.04亿元,同比增长28.49%。再次在高基数下录得高增长。
基于在国内市场的优秀表现,东鹏饮料也有了底气“大步向前”,准备把东鹏特饮卖到红牛“老家”去,先后在海外设立了分公司,并且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而除了东鹏饮料之外,自2020年9月起,养元饮品开始负责泰国天丝旗下红牛安奈吉在长江以北的运营权。根据养元饮品的财报显示,2024年,功能性饮料实现营收6.49亿元,同比增长45.02%,增幅甚至超过了东鹏特饮。
此外,中国食品也在财报中提及,2024年为魔爪品牌自上市以来,收入及销量达成最高之年,品牌重点管道收入均录得双位数增长,成绩斐然。
若再算上南方市场,天丝已然进入国内能量饮料市场前三。
当然,功能饮料市场不止能量饮料。农夫山泉旗下的维他命水、尖叫,达能旗下的脉动等也都算是功能饮料。只不过细分功能不同罢了。
2024年,农夫山泉的功能饮料产品录得收益为49.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6%,占总收益的11.5%。而根据达能的财报显示,2024年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大区的饮用水和饮料业务同比增长12.2%,达7.6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8.21亿元),其中脉动为该业务贡献了绝大多数收入。
但时至今日,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的两大巨头依旧是华彬红牛和东鹏饮料。目前是华彬红牛销售额领先,东鹏饮料是销售量领先……至于谁能笑到最后,可能还要好几年光景才能分出胜负。
04
包装水的“强强对话”
在整个饮品行业,最赚钱的就是“卖水”,没有之一。因此,包装水这块“大蛋糕”,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但随着几轮正面竞争下来,整个包装水的市场格局已经定型。农夫山泉、华润饮料、景田百岁山、康师傅、娃哈哈……
上市公司中,2024年,农夫山泉的包装饮用水产品收益为159.52亿元,同比下滑21.3%,占总收益的37.2%;华润饮料的包装饮用水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21.24亿元,同比下滑2.59%,占总收益的89.7%;康师傅的饮用水产品实现收益50.13亿元,同比下滑6.7%,占饮品业务收益的10%。
除了这些龙头企业之外,泉阳泉的矿泉水业务实现营收8.22亿元,同比增长2.72%。但其矿泉水销量达112万吨,同比增长12.09%。
西藏水资源的水业务收入为0.88亿元,同比增长1%,但其总体销量同比增长6.8%。
由此可见,2024年,包装水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品类,9.9元/12瓶几乎洞穿了整个品类赛道。受制于价格影响,各大企业纷纷采取以价换量策略,从而导致整个品类收益的下滑。
而面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渠道碎片化,饮用水的“价格战”可能短期内还无法结束,因此对于2025年而言,依旧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05
果汁继续“混战”
相比其他饮品,中国消费者对于果汁的热爱程度似乎并不算高,毕竟强大的物流体系和冷链系统,让全国人民都能实现“鲜果自由”。
但基于果汁的健康属性,其在国内饮品市场依旧有一席之地。
2024年,果汁业务实现收益64.78亿元,同比下滑9.4%,占饮品业务收益的13%;农夫山泉的果汁饮料视线收益为40.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6%,占总收益的9.5%;统一企业中国的果汁事业实现收益36.05亿元,较去年增长5.9%;中国食品的果汁类实现收益31.34亿元,同比下滑7.5%……
而老牌劲旅“汇源”果汁虽然已经退市,但据其财务数据显示,北京汇源拥有“汇源”全系商标、销售网络及15条自有生产线,2023年实现营收27.5亿元,净利润4.2亿元。
国内果汁市场的巨头们,从规模上看堪称“旗鼓相当”。
再加上如果果汁等众多新生代玩家,整个果汁品类的市场可谓是热闹非凡。虽然新生代玩家无法再规模上与传统巨头对垒,但他们主打的高端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比如近期走红的HPP果汁。
毋庸置疑,未来果汁市场的迭代升级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06
亚洲传统饮料“承压”
其实,对于亚洲传统饮料的定义并没有太权威的划分,但单就凉茶、植物蛋白饮料两大品类来说,整体增长压力都比较大。
除了一年少卖12亿的王老吉凉茶之外,植物蛋白饮料多家企业的表现都并不理想。
其中,“六个核桃”母公司养元饮品的核桃乳实现营收53.73亿元,同比下降5.86%;其他植物饮料实现营收12.09万元,同比下降90.81%。
承德露露算是植物蛋白饮料表现比较好的企业。旗下杏仁露实现营收31.88亿元,同比增长11.38%;果仁核桃系列实现营收0.85亿元,同比下降2.29%;杏仁奶系列实现营收0.12亿元,同比增长248.62%……但北部地区为承德露露贡献了90.96%的营收,南下拓展局面依旧不容乐观。
虽然企业表现不一,但并不妨碍大家对植物蛋白饮料的热情。
目前,洽洽食品、三只松鼠等坚果企业纷纷将产品线延伸至坚果乳品类,主打比传统产品原料更“高级”,配方更“多元”的卖点,与传统巨头展开差异化竞争。
07
其他
国内饮料市场品类多,“风口”也多,从前两年的电解质饮料、无糖茶,到近两年的中式养生水,因此,各大饮品旗下的“其他品类”纷纷展现出最澎湃的增长动力。
比如东鹏饮料,除了东鹏“补水啦”电解质水实现营收14.95亿元,同比增长280.37%外,其他饮料实现营收10.23亿元,同比增幅也达到了103.19%。
而统一企业中国以“雅哈”品牌为主的咖啡业务以及以“爱夸”品牌为主的饮用水业务在内的其他品类实现营收6.57亿元,同比增长35.1%。
中国食品其他品类实现收益10.94亿元,同比增长30.26%。
华润饮料除了包装饮用水之外的饮料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3.97亿元,同比增长30.8%,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为10.3%。
最近两年,中式养生水开始起势。除了元气森林的自在水营收超十亿之外,华润饮料的“至本清润”品牌实现销量对比2023年增长了122%,并且“至本清润”菊花茶还在菊花茶细分市场中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
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各大品类此消彼长,对于中国饮料市场而言,永远都是“繁花盛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