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2025年4月14日是全球第五个“世界量子日”。同时,2025年被联合国宣布为“国际量子科技年”(International Years of Quantum, IYQ)。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量子科技”再次成为关键词。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广东、安徽、北京、河南等十六个省市均明确提出,将量子科技、量子信息作为重点领域布局。
从基础研究、科学实验到示范应用、产业培育,当前,“量子+”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业内人士认为,全球量子科技产业规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百亿元,随着量子技术在生物、化学、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进展,科学技术的持续突破与政策支持将引领产业生态的创新发展。
量子计算将大幅提升算力密集型领域运算效率
今年3月以来,中国科学家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持续突破。3月3日,中国科学家成功构建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20日,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实现上万公里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中国和南非之间完成了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的加密和传输,为实用化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道路。
在量子科技领域,包含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三大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认为,目前,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占据国际引领地位,在量子计算领域处于国际第一方阵,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部分方向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作为量子科技的核心,近年来,全球量子计算的发展呈现明显加速态势。基于量子力学产生的全新计算模式的量子计算机,与传统经典计算机相比,计算能力随着量子比特数目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能够为生物医药、金融科技、能源勘探、人工智能等众多算力密集型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大幅提升运算效率。
量子计算云平台是量子计算走向实体化应用的重要一步。记者梳理发现,谷歌、亚马逊、IBM等科技公司自2016年起,便开始布局量子计算云平台,用户通过云服务获得量子计算体验。在国内,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为全球139个国家、超2300万人次提供量子算力云服务;“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面向全球开放,提交的实验任务数超过140万次。
量子计算距离普通人的生活有多远?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量子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可将量子计算视为一个超算中心,在一定时期内,随着5G、6G及后续网络的发展,个人使用的终端计算任务都将通过超算中心完成。量子计算机通过云平台的形式为大家提供集中服务,个人用户也将会通过终端与量子科技形成交互体验。”
从“书架”走向“货架” 国资央企助力“量子+”产业落地生花
今年1月,中国电信全资子公司中电信量子集团正式入主国内“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致力于推动量子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中国电信2024年年报中,量子科技相关内容共被提及80余次。当前,中国电信正积极推进北京、上海等15个重点城市的量子城域网建设,“量子密信”作为首个量子安全即时通讯与办公平台也在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
数据显示,2024年,国盾量子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加62.30%,三大业务领域营收均实现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减亏。从稀释制冷机、新一代千比特室温电子学测控系统等核心设备的交付,到“天衍-504”中标“合肥超量融合计算中心”项目,更多的产业化合同项目正在加速落地建成。
前沿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越来越多的国资央企在量子科技领域加快布局。2017年底,由安徽省投资集团组织运营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启动,总规模计划100亿元,一期基金存续期10年;2023年底,湖北省计划设立20亿元省级量子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用以促进科技成果和产业技术转化应用,支持武汉量子院等平台建设;2024年,中国移动的生态伙伴中新增9家量子企业,其参与华翊量子、信通量子、玻色量子等量子企业融资,并首次承建苏州市关于量子计算的科研服务平台。
从“书架”走向“货架”,更多的“量子+”产业正在落地生花。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量子信息领域的政策加码,中国已逐渐从技术研发转向产业化落地,量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光明。以量子计算为例,该技术的发展在加速人工智能训练、研发新药物和新材料、核聚变研究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刘一枫)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下一篇: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