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捡漏却落入商家陷阱
创始人
2025-03-14 13:53:13
0

#直播间998元特价酒原价只有798元# 【#以为捡漏却落入商家陷阱# 】#315骗假不留# 在购买商品前,不少消费者倾向于对比不同平台产品的价格。如果某一渠道给出相对较低的价格,无疑会对购买产生促动作用。“不要7980,只要998,4瓶名酒带回家!”直播间的镜头里,主播热情展示着购物网站截图,向观众推荐一款“名酒”。消费者王先生依主播所言,特意去相应网站查看,发现售价果真为7980元,顿觉直播间的价格十分划算,便下单购入。然而收到货后再去网站查看,原来的链接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少个零”的798元商品。这是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件,涉案的两家公司商定,直播期间在不同平台上架同一商品,标示相差悬殊的价格,供直播带货比价使用。监管部门认定该行为构成价格欺诈,对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罚款30万元。消费者以为“捡漏”,却是商家耍“花招”。市民林女士告诉记者,此前母亲观看直播时,想要购买一款售价99.9元的运动鞋,主播声称原价399元,是搞“限时优惠”。不过她帮母亲在网购平台查询后发现,该款运动鞋本来就在搞活动,售价正是99.9元,原价也并非399,而是129.9元。有时,主播还会以产品在其他平台的销售页面截图作为对比,但截图可靠性有待考究。例如,此前有知名主播在销售一款洗发水时,即向消费者出示了电商平台销售的同款商品的页面打印截图,价格显示为49元。不过细心消费者注意到,图片的上半部分被折向后方,经实际搜索,发现产品完整的促销信息应为“拍2减50”“第2件券后9元”。围绕直播比价,中消协近期发布消费提示,称部分商家通过虚构原价、夸大折扣(如“原价999元,限时特惠99元”)、设置“限时秒杀”倒计时等方式诱导消费。此类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虚假宣传的规定。建议消费者一是使用正规比价工具或平台历史价格查询功能,核实商品真实价格波动情况;二是理性对待“限时”“限量”营销话术,避免因冲动下单造成经济损失;三是留存商品促销页面截图、商家承诺记录等证据,便于后续维权。(@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法国禁止幼儿托管场所中零岁至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巴黎7月2日电(记者罗毓)法国劳工、卫生、团结和家庭事务部2日在官网发布公报说,...
从立案到送达,锡林浩特市法院诉... 转自:草原云“你们专业高效的工作,不仅解决了我的困难,更让我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7月3日,记者从锡...
华能国际、华能水电成立新公司 ... 转自:证券时报人民财讯7月3日电,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华能(镇康)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
新能源行业整体估值处于合理偏低... 截至2025年7月3日 11:04,中证新能源指数下跌0.14%。成分股方面涨跌互现,宁德时代领涨3...
近百名榕台师生福州开启公益写作... 中新网福州7月3日电 (记者 闫旭)第十三届海青荟之新区杯·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采风交流活动2日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