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时间,石油巨头的投资热潮明显升温。
2025年油气行业进入“变中求稳”的发展新环境,石油企业急需找到传统油气业务和低碳投资之间的平衡,于是,以“两桶油”为首,开“卷”投资。
仅近两个月,两桶油就有了4起投资行为:2月25日,中石化旗下投资平台中国石化资本,投资入股了昌德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昌德科技”);1月8日,中石油昆仑资本通过昆仑北工(北京)绿色创业投资基金(下称“昆仑北工”)完成了对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1月6日,中石化资本出资6亿元拿下万润股份5%的股权。
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代表的石油巨头,正加速布局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但风格和偏好上,又大有不同。
投资,各有偏好
中石化资本
成立于2018年7月,注册资本100亿元,凭借百亿注册资本优势,以“直投+基金”双轮驱动模式,重点布局固态电池、充电桩、氢能等新能源赛道。 2024年12月26日,中石化资本投资入股徐工汽车的混改项目正式完成。 9月至10月,连续完成对深圳英飞源(充电设备龙头)和中科深蓝汇泽(固态电池研发商)的战略投资,后者拥有200余项专利,其四代固态电池已在深海、深空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可靠性验证。新材料方面,中石化资本2025年初注资4.9亿元成立宁夏仪征化纤新材料公司,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并斥资6.15亿元溢价收购万润股份5%股权,强化新能源材料布局。 企查查显示,中石化资本共发生41起对外投资,其中,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投资占比已达总投资的70%,涵盖动力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等15个细分领域。
2022年,中石化资本对外投资进入快车道,从前一年的6次激增至11次,2023年也保持了11次的频率,2024年降至8次。中石油昆仑资本成立于2021年6月,注册资本同样为100亿元,但从投资布局上来看,更偏重尖端领域,以及能源转型的底层逻辑。例如投资的核聚变相关公司,一旦有新的突破,将可能颠覆能源供给的底层格局。同时,中国石油还注重场景融合,意在打通能源、技术、场景之间的连接点。 2024年12月,其领投鸿擎科技近4亿元A1轮融资,后者是国内唯一具备星箭协同能力的卫星通信企业;同年8月,出资20亿买入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20%的股份,切入核聚变赛道。 在新能源产业链整合上,昆仑资本已完成对杉杉锂电、中材锂膜等企业的投资,实现锂电正极、负极、隔膜三大主材全覆盖,并战略投资领充新能源与玖行能源,结合中石油2.4万座加油站网络构建“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生态。 与中石化资本相比,中石油昆仑资本在对外投资数量方面稍逊一筹。企查查显示,中石油昆仑资本共发生16起对外投资,其中,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数量占比超过八成。
相比之下,中海油旗下的投资平台中海石油投资控股较为沉寂,鲜少有投资动作。
不转型,就落后
当下能源供应与能源需求两端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企业一方面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也在加快布局新材料、氢能、储能产业。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不转型就意味着落后。早在2020年3月30日,中石化就提出“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战略,“三新”即在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上发力;2021年,中石油也提出要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 家底殷实的传统能源巨头,在转型布局中,更先人一步,大胆加入了金融手段。通过资本运作方式,精准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主业相关领域。“两桶油”的资本扩张既是对冲传统能源业务收缩的防御策略,也是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的进攻性布局。 目前,中石化加氢站网络已覆盖全国40%市场份额,中石油则通过充换电设备投资强化终端服务能力。然而,对比壳牌等国际巨头在氢能、风能领域的百亿美元级投入,两桶油仍需加速技术转化与规模扩张。
在这场关乎生存的转型竞逐中,“两桶油”正以资本为杠杆撬动技术、产业与生态的全面升级。
同时,“两桶油”的密集投资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能源革命中,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一票否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