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最近关于古城古镇的争议话题不少,收费问题尤其尖锐。前有江西景德镇市瑶里古镇景区宣布进镇要购买门票,却遭到村民和商户集体抵制,甚至亲自带领游客逃票;后有云南丽江古城维护费新规被网友反讽,又扯出了十几年来景区与游客在收费一事上的种种博弈。
不收费,文旅开发不愿意,文保单位表示“压力山大”;收了费,游客和商户齐抵制,口碑和人气都受损。古城收费,为何变成了一场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从收费的性质上看,瑶里古镇收的是门票,丽江古城收的是“古城维护费”,似乎后者在名义上更具正当性,但游客仍不买账。许多游客抱怨,自己吃住玩都在古城,已经为当地贡献了不少消费,为何还要额外缴费;也有商户表示,对古城破坏最大的其实是商户的经营活动,使用古城设施最多的是当地居民,不该由游玩短短几天的游客缴纳费用。
自然景点的门票也好,人文景区的“维护费”也罢,说到底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具有统一性,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游客甘愿为名山大川、林海雪原付费,因其确实需要门票的收入来弥补前期开发和后续维护的成本;相较之下对于古城古镇收费的容忍度很低,是因为考虑到诸多古城古镇的开发方向本就是商业化的,“繁荣”“烟火气”正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商户乐见游人如织,大多数游客来此也并非寻求僻静。开发者、商户和游客有着同样的目标,到头来成本却只有游客承担,未免加重了对有关方面管理能力的质疑。
更不必说,“保护”一项或许也仅是勉强及格。丽江古城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粗糙不平的石板路让人向往,然而食物烧烤带来的浓烟、沿街同质化的商铺和夜晚酒吧里让人眩晕的灯光噪音,也在无形中劝退了不少人。说到底,有没有资格收这笔“维护费”,不是发一纸文件、设一个卡口就能说了算的,也不是账面亏损了、同行都在做就可以强行收的,保护做得好不好,真正的“幕后考官”是游客。出现如此强烈的抵制声音,理应反思下是否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让游客觉得这笔钱花得不吃亏。
近年来,“门票经济”这个词很火,各地文旅“卷”起来,用各种宣传和优惠吸引并留住游客,也是为了摆脱其对地方发展的限制。直接的、点对点的收费只能弥补一时的亏空;间接的,由游客和商户互相吸引并体现在市场和税收上的收入,盘活的是整条产业链。俗话说“远近都是客,相逢就是缘”,再熟悉的朋友、再喜庆的场合,也不能直接伸手要“份子钱”,打扫干净屋子,准备好美酒美食,把游客当朋友、当自家人,大家自然会用心维护这里的一砖一瓦,也更愿意为美好的回忆出一份力。(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