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超市或卖场,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本打算只买几样生活必需品,却又被“买一送一”“限时折扣”等促销活动吸引,觉得“走过路过,不能错过”,于是顺手多拿两盒酸奶,或是捎上几盒口香糖……
明明不是刚需,不少人看见打折却又忍不住买走。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何爱为优惠买单?
答案藏在经济学中的“交易效用”里。消费者有时不是要买便宜的产品,而是心存要占到便宜的感觉,这是对交易效用的生动阐释。“交易效用”突出商品实际支付价格与参考价格的差额所产生的心理感受。简而言之,就是当“捡便宜”带来的满足感超过对商品的实际需求时,这种“值”的感觉促使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
“买一送一”的“送”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非常强。送,就好像额外收获,这种“凭空多得”的惊喜感让人上头。商家正是精准捕捉到这一点,将商品包装成“无法错过的福利”。例如,看到标价40元的巧克力“买一送一”,你可能不会纠结能否吃完两盒;遇到200元的衬衫“买一送一”,你或许会忽略衣柜里的相似款式,沉浸在“又省一笔”的满足中。这种“赚到了”的心理体验,成为驱动非刚需消费的重要推手。
事实上,不只是“买一送一”,从奶茶店“第二杯半价”、电商“跨店满减”,到化妆品“买正装送小样”、健身房“年卡折扣套餐”,看似形式各异的营销策略,本质上都是商家通过放大“交易效用”影响消费者的价值判断。毕竟,太多的人抵不住“捡便宜”的诱惑,不管是明面上的折扣,还是实实在在的低价,只要感知到“有羊毛可薅”,消费者常常会主动买单。
对商家而言,“买一送一”是一举多得的策略:不仅能快速清理库存、加速资金回笼、降低仓储成本,还能吸引客流、提升客单价。更关键的是,“买一送一”保留了原有价格体系,既规避了直接降价导致的品牌价值稀释,也消解了消费者对原价虚高的质疑,兼顾短期销量与长期品牌口碑。
但对消费者来说,“买一送一”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以量换价,表面上拿到了价格优惠,实则需要承担多购商品带来的隐性成本,比如短期内用不完导致的浪费等。
面对各种诱人的促销,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归根结底,套路千万条,理性第一条,在掂量商品“是否划算”前,先问问自己:是否需要?
上一篇:科创100净值上涨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