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位于江苏南京的汤山矿坑公园,风光旖旎,游人如织。视觉中国/光明图片在四川攀枝花某铁矿5G操控大厅,工作人员通过5G网络远程操控矿山机械采矿。新华社发
辽宁阜新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 视觉中国/光明图片【美丽中国大写意】
矿区里,无人驾驶电机车循着预设路线精准穿梭,智慧矿山平台实时掌控每台设备的运转脉搏;中控室内,只需轻点鼠标,三维模型便将地下矿脉、开采方案精准呈现;厂区中,没有机器轰鸣,不见尘土飞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矿业正在旧貌换新颜。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超5000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如何让更多矿山披绿呢——
矿区变景区,产业生态化
晚秋时节,江苏南京的汤山矿坑公园,游人如织。向北眺望,5处巨大采石宕口的灰白色山石间披上锦绣,一袭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谁能想到,这里是过去汤山“吃资源饭”的所在。
汤山矿坑公园所在地,曾是汤山最大的龙泉采石场。1972年至2002年的30年里,6家村镇企业在此露天开采石灰石,村民们的小楼房在隆隆炮声中盖了起来,但烦恼也随之而来。
“长期开山让山体、植被和水体严重受损。出趟门回来,眉毛、头发都是白的,空气里全是灰,被子都不敢晒,亲朋好友都不愿来!”当地居民蔡传毅回忆。
2003年,南京启动禁采区露天矿山关停工作,汤山70多家采石场这才“消停”下来。然而,遗留的采石废弃宕口成了大地上的“伤疤”,宕口裸露的灰白色岩石,十几公里外都清晰可见。废弃矿区中还遗留着10多处不稳定边坡,随时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转机在2017年到来。南京被列入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汤山矿坑成为全市首个启动项目。
机械削坡、人工清坡、坡顶平台砼浇筑、危岩嵌补支撑、节理裂隙灌浆、岩石喷锚支护、坡底排水沟修建……以尊重自然肌理为原则,一系列举措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曾经衣不蔽体的山,终于披上了绿外套。
汤山度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露天采矿是汤山发展的历史记忆,汤山区域又缺乏户外运动及活动空间等,汤山矿坑公园的生态修复工作跳出了以往简单复绿的窠臼,采取了“消险+公园”模式,融合历史人文与矿坑文化,打造成为“以山为幕”的矿坑体验公园。
“既保留高陡山壁,留住矿山记忆;又充分修复并利用废弃地资源,提供户外活动空间,丰富休闲旅游内容。”这位负责人说,随着攒子涧瀑布、矿野拾趣乐园、星空餐厅等配套设施陆续建成,汤山矿坑公园迅速“出圈”。
公园还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热气球、卡丁车、滑翔伞等要素的引入,让矿坑公园玩法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
“矿坑本身就是一个生态警示教育的实境课堂。”在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丁宏看来,以山为幕,裸露的“伤疤”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石头不再是冷冰冰的矿产资源,而是作为历史见证,时刻提醒人们,要守护好眼前的青山绿水。
初冬时节,在黑龙江宝清县翡翠湖矿坑公园,清亮的湖水已化作一面澄澈的镜子,好似一颗硕大的宝石镶嵌在群山峻岭间。
“过去,这里就是一座废弃矿坑。烟尘滚滚,污水横流,旁边是连片的渣土堆,一点儿植被都没有。”提起公园曾经的样子,附近村民张东林连连摇头。
矿坑的“重生”从生态修复开始:削坡减荷、土地平整、植被恢复,依托矿上遗存、自然生态和地形地势,发展起了野外露营、婚纱摄影、森林康养等业态,曾经的“废弃之地”带来了好生态和好效益。
在广西南宁,定制改造让矿坑成了花园。2018年,南宁市以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为契机,16个矿坑被划分为6个矿区。针对每个矿坑的特色,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生态修复项目量身定制方案,通过“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等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将其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矿坑花园。
放眼全国,多地因地制宜开展矿区绿化,走出了“矿区变景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之路,在矿区生态修复基础上,还探索了“矿业+光伏、农业、牧业、林果、文旅、研学”等多元生态产业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呆矿”变“活矿”,“小矿”变“大矿”
地下是工厂,地上是花园。走进甘肃徽县郭家沟铅锌矿区,没有机器轰鸣,不见尘土飞扬,环目而视,依山而建的楼宇厂房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生态广场美如画卷。
“我们建成国内领先的充填采矿系统,将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砂、废石等回填到采空区,既避免了地表塌陷,又减少了固废排放。”甘肃金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郭家沟铅锌矿从项目筹备阶段开始,就按照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机械化水平高、自动化控制先进、节能环保型数字化绿色旅游矿山。
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矿区厂房依山阶梯布置,实现矿浆自流;尾矿库和生活区下游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统筹规划、科学施策,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绿色采选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电动矿车川流不息,排渣场生态林青松凝翠,尾矿坝光伏板整齐铺展……在河南栾川三道庄钼矿,一项项绿色发展新工艺、新项目,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影响矿业发展模式。《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全面实施绿色勘查,推动技术装备升级与示范应用,加快绿色矿山建设。
在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铁矿、锡林郭勒毕力赫金矿等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作业,实现了井下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在山西大同,塔山煤矿采用先进设备,有效回收和利用矿井乏风中的热能,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打造“零碳煤矿”……
各地积极运用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矿山建设,实现“采矿不见矿”“无人化采矿”,建成一批无人采矿工作面,极大提高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在全国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我国矿山企业将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三率”标准作为约束性指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效提升。通过开展低品位、共伴生再评价,资源量大幅增长,钴、铼新增资源量实现超100%增幅,镍、铟新增资源量超30%增幅,“呆矿”变“活矿”、“小矿”变“大矿”,有效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说,在生态环境、财政、市场监管、金融监管、证监、林草等部门和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下,全国绿色矿山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建成1000余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和4000余家省级绿色矿山,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在完善
去年4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8年年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
放眼全国,各地创新机制、细化要求,建设绿色矿山成为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矿山企业的共识。
河南,率先发布实施了《煤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金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等7个绿色矿山省级地方标准,做到绿色矿山建设有规可依、按标创建。
山东,设立露天采矿终了效果管控制度省级试点,提前谋划终了生态修复效果和土地利用模式,推动由“以采定治”向“以治定采”转变,从源头上推动露天矿山绿色转型升级。
湖南,将绿色矿山建设与矿区整治、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因地制宜打造了“三十六湾模式”“柿竹园模式”等示范样本;还催生了慈利县“生态修复+文旅休闲”、花垣县“生态修复+富硒农业”等示范标杆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群众就业增收。
浙江,已建成智能化绿色矿山41家、基础数字化矿山130余家,占全省正常生产矿山的80%,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产方式更加安全、违法预警更加精准、管理决策更加智能、降本增效更加明显。
今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已正式实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庆杰表示,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贯彻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的要求,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矿产资源管理各环节,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支持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既彰显了绿色矿山建设对推动矿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意义,也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绿色矿山建设已从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在产的大中型矿山中,绿色矿山建设任务刚刚完成一半,距离实现建设目标还有差距。为此,要通过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开展节能降碳升级改造,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巩固矿地和谐关系;要履行好矿区生态修复义务,继续加强矿区生态修复治理。
【记者手记】
双赢靠什么
从沟壑纵横、千疮百孔,到复绿复垦、山清水秀,矿山复绿的故事深刻证明,思路一变天地宽,矿业企业也可以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塑造者”。
然而,建设绿色矿山,并不等同于“绿化”矿山。当前,要加快应用场景的开发和培育,将数字化智能化贯穿到找矿、开矿、选矿、冶炼、深加工全过程各环节,加快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需要看到,不同矿区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绿色矿山建设中需注意与富民兴业相结合,培育独具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结构由“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
唯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保护的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矿业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
(本报记者 杨舒)
上一篇:三不朽价值追求与碑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