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琼斯
1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落实新修订的反洗钱法要求。
《管理办法》以“基于风险”理念为核心,既筑牢资金安全防线、防范洗钱及相关犯罪风险,又减少不必要的繁琐流程,使金融消费者免于被过多过细询问,让金融服务在安全与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
坚持“基于风险”核心原则
围绕“基于风险”的核心原则,《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开展客户尽职调查,避免采取与洗钱风险状况明显不匹配的措施,平衡好洗钱风险防控和优化金融服务的关系。
《管理办法》不要求对规定金额以上现金存取业务一律了解资金来源和用途。但这不意味着对现金存取业务就不管了,而是要求金融机构在洗钱风险较高的情形下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
权威专家表示,这一规定就是对“基于风险”原则的有效落实,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保障公众正常的金融服务,表明金融管理部门注重把握洗钱风险防控和优化金融服务的平衡。
所谓“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既包括金融机构对较低洗钱风险采取简化措施,也包括对涉及较高洗钱风险的情形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
比如:在银行网点的日常业务中,领取养老金的社保账户常被视为典型的较低风险业务。这类特定场景下,客户收入来源清晰、资金往来稳定,金额也通常在合理范围内,洗钱风险并不突出。因此,银行在办理养老金、社保等相关业务时,主要是进行必要的身份识别和基本信息核验,一般情况下不会要求提供额外材料或增加审核流程。
相反,如果一个银行账户长期没有交易、余额很少,某天突然开始收到多笔来自不同省市的转账,随即又迅速转出,金额动辄十几万元,有的资金还在ATM上频繁取出,此时银行机构就需要多加关注,采取措施了解、核实交易背景,一旦有合理理由怀疑涉嫌洗钱和相关犯罪的情况,需要及时依法采取相关措施。
兼顾安全性和便利性
《管理办法》注重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寻求适当平衡。
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单位和个人,往往希望各类金融服务和资金流转尽可能快捷,客户尽职调查等工作越“无感”越好。银行机构在业务办理中询问过多、过细、流程繁琐,容易给人们办理金融业务带来不便、导致反感。
然而,客户尽职调查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核心环节,也是识别异常情形、阻断洗钱活动的重要防线。
“在展业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通过询问客户办理业务的目的、资金来源用途等获取相关信息,在某些情形下可能会要求提供证明材料等方式予以核实,以准确判断客户及其交易是否正常、合理,防范犯罪活动利用金融体系渗透、蔓延。”权威专家表示。
尤其是在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高发且手段不断迭代升级的背景下,一味追求便利往往会削弱资金安全。权威专家认为,要实现更高程度的安全,可能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容忍不便。金融监管部门每年收到大量对银行的投诉,很多都针对的是银行尽职调查不到位、导致客户资金被骗或遭受其他损失等情况。
如何在安全与便利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金融治理不可回避的问题。权威专家表示,《管理办法》强调“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就是监管层面对上述矛盾作出的制度性回应,推动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更加充分、合理地兼顾安全和便利。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实践中,金融机构在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向客户获取更多信息的过程中,曾经引发社会公众关于措施正当性的疑问,以及对于触及个人隐私的隐忧。
权威专家表示,客户尽职调查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与个人隐私保护并不矛盾。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在高风险情形下开展强化尽职调查是反洗钱国际标准要求,也是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
金融机构在展业过程中,依法在合理限度内了解客户身份及相关信息,既是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需要,也是基于防范金融体系被犯罪活动滥用的“第一道防线”的角色定位、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
也正是基于此,我国反洗钱法规定,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金融机构依法开展的客户尽职调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洗钱立法也普遍作出类似规定,以预防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此外,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为平等的民事合同关系,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客户也需要按照合同约定配合金融机构为维护公共利益采取的反洗钱措施。
同时,反洗钱工作尤为强调信息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反洗钱法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也规定,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对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或者义务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等,应当严格保密,违反相关规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