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全球旅游市场竞争加剧、需求持续分层的状态下,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由“资本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近日,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发布的《2025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5年主题公园客流呈现“波动下滑、结构重构”的特征,行业正经历从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的调整阶段,未来的增长取决于内容力、运营力与创新力的综合提升。
根据报告,2024年,纳入统计的90家主题公园共接待游客12785.68万人次,营业收入292.52亿元。与2023年相比,游客接待量下降1.76%,营业收入下降3.74%。而进入2025年,行业整体尚未出现明显反弹,客流量延续了2024年的小幅下滑态势。截至今年“国庆黄金周”,多数园区累计游客量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尽管面临游客量与收入下滑的压力,但主题公园行业总体运营仍保持相对稳定,显示出较强的韧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表示。
在年度综合排名中,上海迪士尼乐园与北京环球影城依旧稳居前列。值得注意的是,本土主题公园品牌的追赶步伐明显加快,部分企业在科技应用、文化叙事与数字化管理等方面持续突破,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在内容质量与运营模式上的差距。行业竞争格局正由“国际主导”向“协同发展”过渡,呈现出更加多元与均衡的态势。
其中,如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继续发挥“海洋生态”主题优势,通过演艺项目升级与夜间运营延展,强化了家庭客群黏性与综合吸引力;北京欢乐谷以城市文化为灵感推出“国潮节”“幻夜游”等活动,实现品牌年轻化再造;广州长隆欢乐世界聚焦数字化互动与沉浸式演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游客体验层次。
对于当前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报告分析称,主要原因在于客流恢复乏力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叠加影响。国际品牌与大型度假综合体凭借稳定的品牌效应与持续投入,仍保持较高吸引力;而定位模糊、特色不足或管理能力有限的园区,则面临游客分流、复游率下降及市场营销资源紧张等多重压力。
报告指出,面对成本上升与需求分化的双重压力,主题公园亟须通过更精细的场景设计和数据化运营,构建以体验驱动消费、以消费反哺体验的良性循环,实现营收结构的稳步优化。
此外,结构性分化正逐渐显现。如区域分布方面,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园区凭借完善的交通体系和稳定客源,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三四线及边缘区位园区则更易受到市场波动与消费分流影响。游客结构方面,年轻群体与家庭客群仍是主力客源,但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对性价比和目的地多样化的关注度提升,园区在吸引“复游客群”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另外,淡季客流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假期和节庆期间的高峰集中度上升,季节性波动也更加明显。
行业竞争格局方面,报告显示,市场呈现出“强者稳固、中层分化、弱势出清”的新态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客流争夺方面,更延伸至品牌影响力、内容创新与资本运作等多维度的系统博弈。
展望2026年,报告称,经历多年高速扩张后,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国内主题公园将进入“增长放缓与结构重塑并行”的新阶段。具备内容原创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与精细化运营能力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周期中保持韧性并率先突围,为我国主题公园在国际文旅竞争格局中积蓄新的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