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辛辛苦苦教孩子礼貌待人、温和交流,可孩子一开口却是“那咋了”“又能怎”“受着”“因为我善”……当下,网络烂梗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呈蔓延之势,甚至成为校园的“流行密码”。
为什么同学们都不会“好好说话”了?其实,不光是小朋友们,很多成年人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也只剩下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比如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又比如拜年信息都要复制粘贴。网络烂梗的流行,背后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下降,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社交、娱乐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主体。小朋友们早已习惯了刷短视频,在家里读纸质书的时间减少了,提笔忘字、开口忘词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长时间沉浸在互联网的语言空间里,不知不觉间,一些同学就滑向了“不会好好说话”的那一端。
显然,当务之急就是重塑语言文字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氛围,才有可能厚积薄发,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举行的读书节活动上,小朋友们在春光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新华社发 王海滨摄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以立法形式,将全民阅读工作已有的做法、经验、模式等转化为制度安排,明确了全民阅读促进工作的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条例》还明确提出,要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方案、少年儿童阅读计划、乡村阅读计划,制定全民阅读活动周方案等,落实落细全民阅读规划设计、资源配置、活动组织、服务推广等方面的重点工作。
《条例》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早就该这样了”“好久没好好读书了”……评论区的热议,说明《条例》确实戳中了互联网时代的“痛点”。相关部门推出的政策,和来自普通人的反思和呼吁,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和合力: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拯救我们的书写和语言能力,不能让同学们被困在缺少营养的网络烂梗里。
家长和小朋友在书院阅读。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摄有人说,随着AI时代的到来,图片和视频都可以一键生成了,语言表达能力好像不重要了。但事实恰恰相反,早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会提问的人才”,是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让机器能够理解的人。读图时代,并不意味着图像可以取代语言,“好好说话”的价值在技术浪潮中反而愈发凸显。
因此,巩固“书香中国”活动总体品牌,凝聚全社会共识,激发全民阅读热情,不光是为了让孩子们增长知识,减少网络烂梗的影响,更是为了在他们心中种下语言的种子,培养表达的逻辑与美感,为他们的思维成长与终身发展筑基。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