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 实习生钟宸 广州报道
“我们关注贵司很久了,如果新一轮融资启动,海通特别希望有机会加入。”在11月27日举行的2025大湾区文投会文化智造路演专场上,深圳市智能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陈波演讲还未结束,海通创意执行董事夏勤璐就展现出了投资意向。
穿梭于各个路演现场不难发现,科技赋能、文化智造,几乎成了现场300多家文化企业(项目)路演的核心主题。从3D打印、AI影视、AI文旅到AI+AR眼镜,为期三天的文投会不光是我国文化产业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更直观呈现了科技对文化产业全链条的重塑。
而投资人关心的是,路演企业所选赛道是否有前景,科技赋能的项目,是否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如何实现商业变现,哪些才是真正的优质项目?作为辐射全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盛事,本届大湾区文投会最终达成意向签约金额约60亿元。大会现场对接热度高涨,投融资专区磋商不断。大会聚焦人工智能、数智创意、文化智造、影视等领域,65个路演企业参会,30多家路演企业获得机构签约意向。
本届文投会期间,南方财经记者与多位投资机构交流发现,他们投AI、投硬科技,投数字内容,文化与科技融合代表“投未来”。伴随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迎来新的业态和价值增量,正在实现从规模增长到质效提升的关键跃迁。
在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的投资价值被重新发现。在文投会“3+365”办会模式创新下,大湾区的产业引力不断强化,在优质案例、政策支持、资本集聚与区域协同加持下,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投资高地正在这里形成。
AI与硬科技成大会投资热点
在文投会影视科技路演专场,湾区创投副总经理吴君宏在听完上海福煦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路演后,向董事长袁峰提了一个行业共性问题:作为一家老牌动画制作公司,怎样应对AIGC技术和新入局者对动漫行业的挑战?
袁峰的回答直接有力:“这十年AI技术日新月异,但福煦影视一直站在行业头部,原因就是我们拥抱科技。内容是灵魂,技术是手段,我们从来不会排斥技术或者滞后技术,而是更前瞻地布局技术。”
图为上海福煦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峰。毋庸置疑,AI正在对全球文化产业形成巨大冲击。围绕AI上下游全链条加强布局,既是袁峰和同行们的命题,也是文化产业投资人关注的新主题。
国泰海通证券政策和产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刘峰长期关注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一方面,文化产业现在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重大的增长引擎。另一方面,它受到了数字技术的“侵蚀”,不仅包括人工智能,还包括AR、VR,甚至包括NFT、RWA等。
“如果它们能够深度融合起来,不管是从技术深度还是从规模宽度看,都存在较大的投资机遇。”刘峰说。
伍穗颖其实很早就嗅到了AI带来的机遇。2016年,伍穗颖二次创业,成立广州虚拟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专注AI惯性视觉算法与动作捕捉设备研发,并于三年后将产品推向市场。2020年,他带领凡拓数创众筹研发自主AI3D软件,目前其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水利水务、能源电力等领域,赋能千行百业。
大会现场,一段凡拓数创董事长、总经理伍穗颖在大会上分享的“小西天”沉浸式VR展影片,引得投资机构关注。“‘AI+’模式正加速改写文化产业格局。”伍穗颖说。
凡拓数创的实践,正是当下科技深度激活文化价值的缩影。本届文投会上,一批文化企业及重点项目以AI为核心驱动力,集中落地多个创新应用,吸引众多投资人青睐,纷纷将橄榄枝投向这些科技文化企业。
AI之外,3D打印、机器人等硬核科技,同样是本届文投会投资人眼中的“好项目”。
这两天,来自深圳的众擎机器人获得了“大湾区金文投”2025年度案例的“推荐文化企业”称号。在路演现场,众擎机器人创始人兼CEO赵同阳还公布了下一代产品T800的市场定位——定位于实际劳动场景应用,是公司首款为生产作业设计的“打工机器人”。
拿到投资只是开始。在硬核科技加持下,文化产业呈现出企业有利润,产业有增长,区域有动能的多赢优势。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秘书长谢晓平介绍,自己最先接触投资机构的时候,市场第一反应是,文化产业投资很窄很专业,局限在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但连续几届文投会举办下来,硬科技让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比如高瓴投资,前两届只是派代表来参会,今年派业务团队来看项目。”谢晓平说。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分享了一组更直观的数据:过去五年,仅广东数字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就超过了80万件,人工智能发明专利超过10万件。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广东16个文化新业态实现营收接近1万亿元,增长15.9%,高于全省文化产业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
金融与文化项目“双向奔赴”
站在文投会现场,一位身着深色休闲西装的演讲者站在聚光灯下,身后巨幅屏幕上冰雪城堡的奇幻画面流转。
他就是机遇集团X-META创始人兼CEO胡世辉。这位身兼教师、建筑师、投资人、企业家多重身份的连续创业者,更喜欢用“造梦者”形容自己。他所创办的机遇时空X-META,就是一家运用AI、XR和全感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的公司。
本届文投会,胡世辉希望借助科技,在一个36平方米的小空间呈现100平方公里范围的全新体验,向世界描绘一个即将到来的“全感时代”。
为何选择到大湾区“造梦”?胡世辉用“土壤、阳光、雨水”作比喻:“创业就像种下一颗种子,广东汇聚了机遇集团发展所需的‘超级场景’:顶尖科创人才、活跃资本市场、完备产业链基础,尤其是强大的硬件制造与潮玩衍生品开发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具活力的试验场。我们希望在这里继续生长,继续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对我来说,机遇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去做对的事。”胡世辉说,当下这样的机遇就在广东。“广东有最大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伙伴,在这里创业,能获得最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最广阔的产业机会。”胡世辉说。
谢晓平也认同这一判断。“文化企业在大湾区非常容易成功,成功的成本也非常低,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最大的投资价值。”
随着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加快,优质企业和资本“引进来”正在持续上演。
泡泡玛特天使轮投资人、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非常关注科技领域,他同样看好在大湾区的投资。“无论是游戏、软件开发,还是AI、大数据,大湾区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团队,具有技术敏感性。”麦刚说。
截至今年,文投会已成功举办第三届。秉持着“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的宗旨,大湾区文投会正在吸引优质文化项目与文化投资机构“向南看”。
截至11月28日,本届文投会吸引超过120家投资机构、350家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到场参会,主题大会超1200人次,8个专场累计超2500人次,10余场服务活动达500人次。聚焦人工智能、数智创意、文化智造、影视等领域,65个路演企业参会,30多家路演企业获得机构签约意向,8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累计意向签约金额约60亿元。
11月28日,黄埔文化(广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利亚德集团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一笔签约,预计年营收将达到5000万—8000万元。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记者,此次成功签约也显示,广东正依托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依托文博会、文投会等平台,加快构建文化产业新优势。
“广东的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在文化产业上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更多投融资对接支撑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充分竞争筛选好项目。从这次大会的签约金额能看出,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开始‘东南飞’。”广东南新金控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麦根华说。
透过此次文投会可以看到,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等硬科技已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最活跃的因子,而大湾区厚实的产业根基、充沛的创新人才储备与精准的政策,也构成了这里作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高地的沃土。
从一场盛会升级为一个平台,再进阶到一个生态,借助文投会,大湾区吸引着优质项目与投资机构纷纷“向南看”。而随着大会“3+365”办会模式的推行,这场常态化的大会将覆盖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全流程、全链条,成为各家投资机构、文化企业的超级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