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姓关注)
说起烧伤,大家第一反应都是高温大火,但在这个寒冬里,一种"隐形烫伤"正在悄悄伤人——近一周,贵钢医院就接诊了20多例低温烧伤患者,罪魁祸首竟是暖宝宝、热水袋这些日常取暖神器!
6小时贴肤使用,贵阳阿姨被艾灸贴"灼伤"
"广告说要贴在肉上,我就贴在肉上,贴了6个小时,就被烫伤了。"贵阳的熊阿姨怎么也没想到,网上买的艾灸贴会让自己遭了罪。原本想靠它取暖养生,却因直接贴肤使用,醒来后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确诊为低温烧伤。
其实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寒冬里,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成了居家必备,但这些能让你安睡整晚的"保暖神器",一旦使用不当,就可能变身"温柔杀手"。
什么是低温烧伤?温水煮青蛙式的伤害最致命
贵钢医院烧伤科住院医师赖俊杰解释:"低温烧伤是皮肤长时间接触44-50℃的低热物体导致的慢性热损伤。高温烫伤会让人产生本能回避反应,损伤较浅且及时处理后,通常愈合较快;但低温烧伤时,人体皮肤对持续低热的感知迟钝,尤其睡眠中感知力进一步下降,初期无明显灼热感或痛感,热量却持续向皮下组织渗透,等发现时已出现红斑、水泡甚至皮肤坏死,严重时可能留下永久性疤痕。"
这些常见场景最易中招:
暖宝宝直接贴肤使用,整夜不取下;
热水袋贴身放置睡觉,水温虽不高但持续热敷;
电热毯开整夜,身体局部长期受热;
艾灸贴、取暖贴超时使用,未按说明隔衣佩戴。
低温烧伤防护指南,远离"温柔危险"
1. 取暖用品不贴肤:暖宝宝、艾灸贴等需隔一层衣物佩戴,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热水袋用毛巾包裹后再使用,不要贴身放置。
2. 严格控制使用时间:暖宝宝单次使用不超过4小时,睡觉时务必取下;热水袋热敷每次15-20分钟即可,避免整夜放置。
3. 注意使用人群:老人、儿童、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障碍者等皮肤感知迟钝人群,尽量由家人协助使用取暖用品,避免独自长时间使用。
4. 正确处理烫伤:一旦出现皮肤发红、发麻、轻微肿胀,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洗降温15-30分钟(水温以能有效降温且不引起二次刺激为宜),切勿用菜油、猪油等油脂类物质涂抹,也不要自行挑破水泡;若皮肤出现发白、发暗、失去知觉或明显水泡、坏死,务必及时就医。
寒冬取暖虽重要,但安全更不能忽视!这个低温"刺客"虽然狡猾,但只要咱们提高警惕,正确使用取暖物品,就能把它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