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找第二颗地球,信息量极大!
创始人
2025-11-28 16:41:20

来源:@正和岛标准微博

作 者:微澜、豆汁儿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再一次,中国向宇宙发起“冒险”!

就在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了空间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展示了我国系列重大科学突破,涵盖宇宙展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前沿领域。

发布会上,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中国在“十五五”期间,将聚焦宇宙起源、空间天气起源、生命起源等根本性问题,并计划发射四颗卫星——

“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直指宇宙最深层的未解之谜。

事实上,自2011年专项启动以来,中国已成功完成包括“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夸父一号”在内的8项科学卫星任务。

目前,仍有5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持续产出一流科学数据。

而这次的新一轮计划,将在宇宙黑暗时代、太阳磁活动周、系外类地行星探测等方面,力争实现全新突破。

可以说,从宇宙诞生到生命起源,这些遨游在群星之间的卫星,将为人类的终极探索,写下属于中国的答案。

中国宇宙蓝图,直指4个方向

那么,首先最令人好奇的一点无疑是,尽管说要寻找第二颗“地球”,但中国要在“十五五”期间发射的这4颗卫星具体用来做些什么?

而这其实在官方披露的信息中也已经给出了答案:

1. “鸿蒙计划”:聆听宇宙的“第一声啼哭”

它由10颗卫星组成的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将集体飞往月球背面——这里就像宇宙中一个安静的“收音室”,能屏蔽地球和太阳的噪音,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

它将为我们揭开宇宙大爆炸后,第一颗恒星出现之前,那段持续几亿年混沌时光的真相。

2. “夸父二号”:直视太阳

它将在国际上首次绕行到太阳的极区上空,像一位高空摄影师,直接凝视太阳的“北极”与“南极”,那里隐藏着太阳磁场活动的终极秘密。

读懂它,我们就能更早预知太阳风暴的来袭,更懂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3. 系外地球巡天卫星:为人类寻找“新家”

地球是孤独的吗?宇宙中还有别的宜居星球吗?这颗卫星将巡视星河,专门寻找和地球差不多大小、处在宜居带的“地球2.0”。

或许不久的未来,它将为我们指认一个梦寐以求的第二家园。

4. eXTP空间天文台:闯入宇宙的“极端禁区”

它的使命,是观测宇宙中的“极端禁区”,例如,黑洞的视界边缘,中子星的炽热表面。在那里,引力足以撕裂时空结构,磁场强度高达地球的万亿倍。

eXTP就像一位顶级的物理学家,深入这些极限环境,去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探寻物理学的疆界,完成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宇宙级实验。

那么,“地球2.0”究竟长什么样?

从现有科学的认知角度来讲,它需要满足一系列严苛标准,其中涉及星体属性、恒星环境与宜居条件等多个方面:

第一,行星自身的基础条件至关重要。

它的半径应为地球的0.8至1.25倍,是一颗岩质行星。

第二,恒星与轨道环境是另一个关键。

它必须围绕一颗类太阳恒星运行,以避开红矮星的剧烈耀斑或大质量恒星的强辐射。

“地球2.0”的轨道还需要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内,这使得行星表面的温度能恰好维持液态水的存在——既不会因太近而蒸发,也不会因太远而冻结。

第三,行星还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其表面的生物圈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并演化出复杂生命和高级技术文明。

首先其表面必须拥有足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光合作用才可以进行,大气才不会散逸。但二氧化碳的含量又不能太高,否则大气就会产生毒性,而且会变得太热。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板块运动,它能够通过碳硅循环,调节二氧化碳的大气含量。但板块运动无法让一个生物圈永久维系。

总有一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被大量消耗,以至于光合作用无法继续。

所以行星表面还需要有一个维系时间比演化出技术文明所需时间更长的生物圈。地球用了45亿年才完成这一过程。

其次,行星表面还必须拥有一个主要成份为氮和氧的大气层。

这其中氧最为重要——它不但对生物非常关键,对技术的进步也不可或缺。

例如一个行星表面大气层的氧含量低于18%,生命可能就无法学会使用火——而历史经验表明,火对金属加工乃至高级工具的发展都必不可少。

另外,拥有一个稳定的全球性磁场也同样关键,它可以用以偏转恒星与宇宙的高能射线。

中国为什么不遗余力地做这一件事?

可能很多即使不那么了解天文的朋友也知道,对于宇宙的探索、系外行星的搜索,其实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类木行星飞马座51b,开启了类太阳恒星周围系外行星探索新时代。

30余年来,全球科研人员采用多种方法从多维度探测寻找地球“表亲”。

截至2025年6月,人类已确认发现5979颗系外行星,分布在4483个行星系统中,包括气态巨行星、气态类海王星、亚海王星、“超级地球”和类地行星等。

而在探寻宇宙奥秘、寻找第二地球这件事上,中国虽为“后进生”,却也做出了许多努力。

正如前文讲到,自2011年专项启动以来,中国已成功完成包括“悟空”号、“慧眼”号、“夸父一号”在内的8项科学卫星任务。

事实上,中国最早一批发射的科学卫星,到今天大多都超过了设计寿命,但很多到了今天状态依旧优异,在持续产出独特且原创的科学成果:

1. “悟空号”。中国首颗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于2015年12月发射,设计寿命3年,如今,这颗卫星即将迎来发射10周年,依然“状态优异”。

今年5月,“悟空”号团队利用前8年的观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TeV/n能区最精确的次级宇宙线硼核能谱。

这一成果对揭示宇宙射线在银河系中的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效果图。图片来源:新华网

2. “慧眼”号。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号于2017年6月发射,设计寿命4年。

在轨运行8年间,它取得了系列成果。2025年,“慧眼”号独立测量了地球中高层大气的密度,填补了该范围的测量空白,其测量结果对现有的大气密度模型提出了挑战。

此外,它在黑洞吸积爆发、中子星辐射机制和伽马射线暴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系列突破。

3. “怀柔一号”。它发现了致密星并合产生的伽马暴中存在新的子类型,揭示了全新的磁陀星爆发模式,并通过对一组独特的周期性粒子沉降事件的发现,深化了对近地轨道空间辐射环境的认识。

4. “夸父一号”。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于2022年10月发射。

在今年,它取得了一项关键发现:观测到高能C级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的关联率,远低于基于以往结果和传统模型的预期值。

5. “天关”卫星。中国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天关”于2024年1月发射,目前已探测到165例高显著性X射线暂现源。

它发现的新型X射线暂现源EP241021a,为理解这类神秘天体提供了关键线索;对银河系内X射线暗弱爆发EP240904a的探测,为发现恒星级黑洞开辟了新途径。

某种程度上来说,“十五五”期间的4颗卫星发射计划,正是对过去中国的太空探源计划的一个继承和突破。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要倾举国之力,去追寻一颗遥远而陌生的星球?为何要仰望星空,而不专注于脚下的土地?

答案或许藏在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将去向何方的根本命题中。

当我们凝视宇宙的深邃,其实也在凝视内心的虚无与充盈。

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再到苏轼眼中“寄蜉蝣于天地”,都是我们在浩瀚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表达。

仰观宇宙,人类的姿态只能是仰望。仰者信也,望者仰也。文王仰观天象,故有易经。泰勒斯神往星辰,故有希腊哲学。如果说我们的起点是脚下的大地,那么,我们的远方就一定在星辰之中。

探索,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延伸——我们不仅活着,我们还想知道“为何而活”。

而在本能之外,它也是文明延续的必然选择。

历史上,大航海时代让人类跨越海洋,发现了新大陆,今天,我们试图“星际穿越”,寻找第二个地球,就在是为人类的未来预留一张船票。

卡尔·萨根一个重要观点是,我们物种的生存,最终可能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成为跨星际的文明。

而抛开哲学与文明层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现实意义: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明天不被淘汰。

航天科技从来不是孤立的烧钱游戏,而是国家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也将会是一台巨大的科技加速器。

事实上,航空航天技术无疑是人类科技史的“明珠皇冠”,为了能够发现遥远的类地行星,人类需要被迫去攻克一大堆的极限问题。

比如说,为了能让望远镜在太空中保持不可思议的稳定水平,我们要攻克皮米级光学稳定技术。皮米是万亿分之一米。实现皮米级别的光学稳定,背后又是一大堆的高精尖技术。

别的不细说,就说大家都知道的光刻机来说,光刻机的工件台和镜头系统的校准,就非常需要这项技术。这可以助力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中因为精度不足造成的良品率下降问题。

还有极限弱信号探测技术,能让望远镜捕捉到来自几百光年外,恒星旁边一颗小小的行星反射出来的微弱光线。

以及干涉阵列技术、超高灵敏光谱学技术等,数不胜数。每一个突破都能带动多个民用产业链的跨越式大发展。

这些技术不是碰巧可以民用,而是必然会溢出到我们的通信技术、生物医疗、精密制造、材料科学、高端测量等领域。

将来,必然又有一大堆的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变成你购物车里的普通商品。就算你根本不关注什么第二地球,也绝对把价值感全部拉满。

就像天文学逼出了晶体管、GPS、WiFi一样,寻找第二地球,表面上是天文,但底层推动的是整个国家的技术工业体系跃迁,并最终重塑我们的日常。

渺沧海之一粟

1990年,“旅行者一号”在64亿公里外回望地球,拍下那张著名的“暗淡蓝点”。卡尔·萨根在旁白中写道:

“我们成功地拍摄了这张照片,当你看它,会看到一个小点。那就是这里,那就是家园,那就是我们。你所爱的每个人,认识的每个人,听说过的每个人,历史上的每个人,都在它上面活过了一生。

我们物种历史上的所有欢乐和痛苦,千万种言之凿凿的宗教和经济思想,所有狩猎者和采集者,所有英雄和懦夫,所有文明的创造者和毁灭者,所有的皇帝和农夫,所有热恋中的年轻人,所有的父母、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者和探索者,所有道德导师,所有 ‘超级明星’,所有圣徒和罪人——都发生在这颗悬浮在太阳光中的尘埃上。”

暗淡蓝点

可以说,每一位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人,都会为之震撼与感动。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或许个体的生命短暂如流星,文明的火光微弱如萤,但也正是这瞬间的光亮,让我们有了追问永恒的勇气。

我们如此渺小,但绝不卑微;我们何其短暂,但从不怯懦。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无法亲自踏上另一颗地球,但正在为后代打开那扇门。路还很长,方向却并不迷茫:我们芸芸众生,都是由星辰构成,宇宙在我们体内,我们是宇宙认识自身的方式。

中国曾错过大航海,但不会再错过“星际穿越”。

而如果把宇宙的138亿年的历史,浓缩成一年,那么,太阳系诞生于9月,人类出现在12月31日的晚上10点半,而有记录的历史,仅占最后一年的最后10秒。

也就是说,我们听说过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的每一件事,全都发生在一年的最后10秒钟内。

“如果我们是无限的空间里的一小点的话,我们在无限的时间里也占据了一瞬间。”

然而,正是这短暂的一瞬,我们却试图理解永恒,丈量无限,甚至寻找另一个可以承载生命的星球,去以技术触及混沌,去以文明追问我们从何而来。

今天,据全球光污染地图显示,全球逾1/3的人口无法在居住地一赏灿烂星空。

星空,成了都市的奢侈品。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忘记抬头——因为仰望,本身就是一种反抗;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文章最后,我想再次引用卡尔·萨根的一段话:“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够与你共享一颗行星和一段时光,是我的荣幸。”

愿你既能埋头走路,也能抬头看天;愿你我在奔赴星辰之中,永远记得:我们来自尘埃,也终将归于星辰。

参考文献:

[1].《寻找第二颗地球,意义有多大?人类有哪些发现?》,科技日报

[2].《宇宙》《暗淡蓝点》,卡尔·萨根

[3].《中国将寻找第二颗地球》,三秦青年

[4].《大消息后的追问:中国为何要寻找第二颗地球?》,科学有故事

[5].《中国将寻找第二颗地球》,人民日报

排版 | 薯条

审校 | 豆汁儿  主编 | 孙允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香港证监会简化措施,已获认可的... 11月28日,香港证监会发出通函,公布一系列专为UCITS基金(已获认可的欧盟规管零售基金)而设的认...
新华医疗(600587.SH)... 新华医疗(600587.SH)发布公告,为聚焦核心主业发展,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公司全资子公司华佗国际...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体系高阶...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合肥11月28日电(记者戴威、何曦悦)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
西南最大冰雪乐园——羌人谷滑雪...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7日电 11月27日,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灞州镇阿尔沟的羌人谷滑雪场正式开启...
李蓓:美国财政赤字与AI投资遇...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11月28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