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阅读这篇报道时,人工智能可能正在另一端的编辑部里,协助记者梳理线索、生成稿件,甚至制作视频。2025年,AI已深度融入内容生产全链条,成为媒体从业者的“新同事”。在今天举行的2025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上,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传播研究中心与澎湃互联网传播研究院联合发布《2025年中国报业传媒行业AI融媒应用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这份国内首份AI融媒应用《蓝皮书》提到,AI不再是媒体的“加分项”,而是“必选项”,正从零散使用的工具转变为支撑新闻“策采编发”全流程的重要环节,改变着传媒行业的生态和发展空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介绍蓝皮书 新民晚报记者马丹 摄
传统媒体迎来“智媒时代”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多模态生成技术实现从文本到音视频的全维度跨越,快手“可灵”、字节跳动“即梦”跻身文生视频国际第一梯队;AI Agent(智能体)从原型走向落地,全球产业规模预计2030年达471亿美元;垂直领域大模型成为新方向,百度、腾讯、阿里等企业纷纷推出行业定制化平台,而传统媒体也开始告别“拿来主义”,转向自建技术底座。此外,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报业行业自觉愈发鲜明,人民日报提出建设“科技型主流媒体”,新华社以“内容+技术”升级生产力,上海报业集团确立“做最懂科技的文化传媒集团”的定位,将技术推至与采编“C位”融合的高度,还通过项目清单制、绩效激励等机制,让AI从幕后工具变成日常采编的标配。
AI研发备案数量上海领跑
根据《蓝皮书》对中央网信办数据库的统计分析,自2023年以来,全国媒体机构累计登记或备案的AI大模型与算法已达102项。其中,上海表现抢眼,以18项备案位居各省份榜首,占比达17.6%,展现了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在传媒科技应用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活跃生态。
来源:《2025年中国报业传媒行业AI融媒应用蓝皮书》
与此同时,备案数量排名前五的媒体(集团)依次是:上海报业集团、人民日报社、湖南广电/芒果TV、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华通讯社。其中,上海报业集团以累计备案13项,成为全国备案数量最多的媒体集团。
来源:《2025年中国报业传媒行业AI融媒应用蓝皮书》
从全国看,大模型数量增速明显加快,2025年新增的17项大模型,使大模型在全年备案中的占比升至34.7%。上海报业集团的“派生万物”“财跃”等大模型,正从文本生成向多模态融合升级。此外,从媒介类型看,备案算法及大模型的媒体呈现以报业为主、广电居次的类型格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智能与计算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周葆华教授表示:“《蓝皮书》对媒体备案或登记的大模型与算法的系统数据分析,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应用覆盖智能生产到创新服务多元场景
AI在报业传媒行业的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蓝皮书》指出,目前,传媒行业的AI融媒应用覆盖生产创作、内容分发、使用消费与创新服务四大领域。在生产创作环节,AI已成为高效的“创作伙伴”。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派生万物”平台在报道中,能将前线嘈杂的采访语音迅速转写为清晰文本,并自动提取关键信息,辅助记者及编辑整合时间线,从而获得更完整的事件全貌。在内容分发与使用消费层面,AI破解传统信息获取中“找不准、理不清、耗时长”的痛点,实现从“找信息”到“问信息”的效率跃迁。四川日报的“Seek两会”智能体、湖南日报的“小辣萌”AI智能体,让用户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问询,极大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在创新服务领域,智能融媒应用的领域包括政务服务、财经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比如,财联社推出“AI小财神”智能体,并在2025年7月推出Pro版,全面覆盖大众投资者与资深投研人员的差异化需求。
未来打造深度融合的AI生态
《蓝皮书》指出,AI将进一步推动媒体从三方面深化变革:一是强化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让AI从“花瓶”走向“引擎”;二是加快人机协同机制建设,培育“既懂传媒又通AI”的复合人才;三是探索数据资产化、服务多元化的新商业模式。
周葆华表示,AI赋能正倒逼媒体组织机制的系统性变革,加速人才队伍转型,媒体内部也需要形成“人机协同,人类把关”的机制。“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确保在AI赋能的新闻工作流中,事实核查、稿件签发等关键节点始终得有人类编辑的监督审核。”
此外,传统媒体在AI融媒应用的探索和尝试,能让中国媒体在全球AI治理和传媒伦理中发挥更积极作用。《蓝皮书》也提到,未来,中国媒体通过参与国际对话,在“AI向善”、文化多样性保护等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推动形成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国际规则,为跨境AI应用创造稳定环境。
原标题:国内首份AI融媒应用蓝皮书在沪发布 上海报业以13项AI备案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