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据经济参考报11月25日报道《三年半亏损17亿 深向科技冲刺港股IPO》,近日,深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向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
深向科技是一家新能源重卡及智能公路货运解决方案科技公司。深向科技首次交付产品在2023年6月,目前公司仅有两款量产车辆。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公司分别交付509辆、3002辆和2873辆,零售价在47万元至70万元。从整个新能源重卡市场格局来看,深向科技仍属“小众”车商。据招股书,2024年公司销量虽位列前十,但市占率仅为3.1%,与业内巨头有较大差距。如果把目光聚焦在正向定义重卡领域,深向科技约三千辆销量已使其成为领跑者。
公开资料显示,深向科技创立至今,共经历11轮融资,金额超过24亿元。截至目前,万钧直接或间接持有深向科技26.22%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二股东百度持有17.28%股权,剩余投资方超30余家,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乏联想、启明创投、软银中国等大机构,以及安徽当地的政府基金。
公司2023年商业化以来,陷入“卖得多亏得多”的泥潭,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4.26亿元、19.69亿元和15.06亿元;实现净亏损为3.89亿元,6.75亿元和3.71亿元,仅两年半时间合计亏损达14.35亿元,再加上2022年净亏2.66亿元,公司三年半累计亏损17.01亿元。
具体来看,深向科技重度依赖两款量产车型的销售收入,但收入与销售成本基本持平,无法带来盈利,亏损主要在研发开支、行政开支、销售和市场开支三部分。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公司合计研发支出为8.96亿元、行政开支为2.6亿元、销售开支为2.25亿元,均呈逐年递增趋势。
常年亏损致使深向科技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资不抵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负债净额为20.92亿元,负债净额为16.19亿元。其中流动性负债主要有以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21.91亿元,银行借款7.42亿元和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23.8亿元,且结合未审计的2025年9月底数据来看仍处于上涨趋势。公司截至2025年6月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5.93亿元,受限制银行结余为8.48亿元。
除研发投入耗费大量资金外,资金流动紧张还可能与深向科技供应商和客户双双较为集中有关系。公司供应商主要包括卡车定制合作伙伴以及电芯、汽车电子等设备商。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为88.1%、92.3%和83.1%,公司向单一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为63.8%、61.0%和42.0%。客户主要面向用车企业,同期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为82.5%、50.7%和51.4%,单一最大客户的收入贡献度分别为34.8%、25.7%和17.1%。
考虑到深向科技紧张的财务问题,本次冲击港股进行公开募资能否成功,对于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深向科技表示募资用于加大研发、加强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覆盖、基础设施扩建和营运资金补充。
据每日经济新闻11月9日报道《深向科技闯关港交所:一款重卡撑起几乎全部收入 还存在大客户与供应商重叠,公司称符合行业惯例》,公司拟将本次港股IPO募资净额用于研发、加强公司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覆盖、基础设施扩建,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需要指出的是,深向科技的大供应商和大客户存在重叠——客户A向深向科技购买电池,而供应商A则向其供应电池,客户A是供应商A的附属公司。
具体来看,2023年和2024年的第一大客户——客户A(供应商A的附属公司)向深向科技购买电池,用于向终端用户出租电池;而供应商A则向其供应电池,用于新能源重卡。
对此,深向科技方面对每经记者称:“此乃由于若终端用户选择透过取得融资独立购买电池,以满足自身融资需要,公司将向电池经营租赁公司出售电池包,而该等公司则根据独立的租赁协议向终端用户出租电池。因此,电池经营租赁公司(例如客户A)被确认为公司的客户,而终端用户则向该等公司支付定期租赁费用。经灼识咨询确认,该做法符合行业惯例。”
“公司与重叠客户和供应商的销售和采购条款的谈判是基于每笔交易逐项进行的。公司的董事确认,公司与这些重叠客户和供应商的所有销售和采购均经过充分考量,考虑了相关时点的采购和销售价格,且均于日常业务过程中按照正常商业条款和公平交易原则进行。”深向科技方面表示。
(责任编辑:蔡情)
上一篇:多家科技企业驰援香港大埔火灾
下一篇:政策“组合拳”激活消费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