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图片源自企业官网华夏时报记者 张蓓 见习记者 黄指南 深圳报道
上市即破发,中伟新材(02579.HK)上市满一周,其股价已经脱离发行价下滑15.41%。
11月17日,能源金属龙头中伟新材正式在港交所敲钟上市,当日开盘,其股价以平开姿态进入交易,但资金抛售压力迅速显现,股价随即快速下探,早盘阶段跌幅一度扩大至近6%,直接将新股上市的乐观预期击碎。
作为本次IPO的“稳价人”,摩根士丹利在盘中及时启动护盘动作,一系列承接操作逐渐稳住市场情绪。
午后交易时段,中伟新材股价伴随买盘力量回升,逐步收复部分失地,盘中跌幅持续收窄。不过,尾盘阶段市场交投回归谨慎,股价未能延续反弹态势,最终以微跌0.12%收盘。
事实上,中伟新材港股上市首日的微跌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投资者对标的选择的变化,更与中伟新材自身经营基本面承压及行业周期变化紧密相关。
从破发到被动护盘
今年以来,中国能源上下游企业掀起一股赴港上市热潮。
一位长期跟踪港美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当前能源企业赴港上市的队列拥挤,但资本大门并非对所有参与者敞开。截至目前,仅能源相关赛道就已有超20家企业递交港股IPO申请,分化却已提前显现。”
该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分析,2025年港股市场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已成为内地企业对接全球资本、推进国际化布局的核心战略支点。但在企业踊跃递表的热闹表象下,仅有少数企业成功跨越上市门槛,更多主体则陷入招股书失效的困境,被迫拉长资本化进程。
9月底,海辰储能的港股招股书因期满自动失效,这是其继A股IPO折戟后的第二次上市尝试失利。在当前IPO长跑中,类似的波折并非个例,思格新能源、果下科技、建邦高科等企业均曾因招股书失效,导致上市时间表被迫后延。
上市进程的不确定性,与港股IPO规则的重大调整存在深层关联。今年8月4日港交所实施了新的IPO规则,这是港股27年来最大的一次发行机制改革,市场面临回拨压缩、红鞋失效、机构保障下的重新洗牌。
据悉,此次改革后IPO分配采用“双轨制”,机构投资者获至少40%建簿配售份额以保障定价话语权,散户常仅获10%份额导致中签难度陡增,达到新股破发率大幅下降的效果。
同时规则进一步优化上市门槛,如初始公众持股量分层设置、A+H股公司的H股最低比例降至10%,且持续吸引新经济及特专科技企业,外资参与度提升,整体市场定价更合理、活力增强。
不难看出,监管层意图通过强化专业机构的询价主导权,提升定价效率,抑制散户主导下的极端孖展打新与股价暴涨暴跌。
但改革落地三个多月后,市场呈现的并非预期中的平稳,而是更为显著的结构性分化,中伟新材的上市遇冷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体现。
作为三元前驱体市占率超20%的行业龙头,中伟新材的上市之路并不算漫长。其于2025年4月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仅用5个月便拿到中国证监会的备案通知书,远快于上半年美股7个月、港股IPO约7.5个月的平均耗时。
据天眼查工商信息,中伟新材成立于2014年9月,是湖南中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和前驱体的能源金属头部企业。
招股书材料显示,中伟新材本次港股募资用途明确,50%用于扩产及供应链建设,包括印尼镍冶炼、韩国前驱体等基地、40%投入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与数字化,聚焦高镍、钠电等前沿领域、10%作为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即便有龙头地位与清晰的募资规划支撑,中伟新材仍未能躲过破发魔咒。其发行价定为34港元,较A股存在37.5%的折价,但上市后仍难抵抛压。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分析指出,新规下机构定价与市场承接出现错配,这是中伟新材股价受挫的核心原因之一。
“机构在簿记建档阶段已压低估值,但上市后全球新能源需求预期下调,加上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近15%至7.32亿元,机构持股虽由摩根士丹利增至20%,却难抵整体抛压。”他强调,错配的本质是机构定价更保守,强调资产负债表的安全边际,而非A股式的成长溢价。
稳价人的护盘动作更凸显了市场承接力的薄弱。作为本次IPO的稳价人,摩根士丹利在上市首日便启动护盘。
11月18日,摩根士丹利以32.5595港元/股的价格场内买入376.52万股,涉资约1.23亿港元,将持股比例从16.39%提升至20%。
“不过,此次护盘并未动用全部绿鞋机制(超额配售选择权),报道显示绿鞋仅动用约三成,仍剩七成可用,说明稳价人更多是通过场内买入托价,而非全力动用超额配售权。”黄立冲如是说道。
从护盘动作来看,高折价叠加稳价人迅速增持至20%,在当前港股新股环境下属于稳价机制下的强化版正常操作,同时也侧面说明市场自然买盘不足。
黄立冲续指:“作为保荐人兼稳价人,如果上市首周就失守发行区间太多,会影响后续项目承销口碑。而买入价已较招股区间折价,也兼具一定均价摊低+博弈后市情绪修复的交易考量。”
但他同时指出,这一动作更偏向职责和声誉压力下的被动护盘+交易性持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长期配置型增持,“如果未来成交持续低迷、基本面不达预期,这部分20%的头寸更可能通过场外大宗交易、后续配售逐步减持。”
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中伟新材自身经营基本面的承压,为股价下跌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期内,中伟股份(中伟新材A股上市平台)实现收入约333亿元,同比增长近10.4%,但归母净利润较同期下滑15.94%,至11.13亿元。
这一“量增利不增”的格局,反映出其在出货量提升的同时,单位盈利贡献并未同步放大,盈利弹性弱于收入,边际利润承压。
此外,中伟新材过去几年持续投入前驱体扩产和上游镍资源,尚需自筹数十亿元投资,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滑,四季度资产减值计提增加,这些都成为投资者顾虑的因素。
行业周期的下行则进一步放大了估值压力。三元前驱体所在的锂电材料链,自2024年以来明显进入“结构性产能过剩+海外需求不及预期”的阶段。
“行业进入出清周期,是估值折价的根本原因。”黄立冲表示。
港股资金偏好鸿沟
中伟新材的上市遇冷并非孤例,而是港股IPO“双轨制”行情的集中体现。
2025年1—11月中旬,港股市场共有约87只新股完成IPO,募资总额超2400亿港元,同比增长约200%,位居全球IPO市场首位。但繁荣表象之下,AH股与非AH股的表现却呈现冷热分化。
数据显示,11月完成二次登陆的4只AH股或中概回归新股,首周全部破发,除中伟新材下跌15%外,小马智行-W、文远知行-W跌幅均约20%。
而同期非AH股招股企业则掀起认购热潮。截至11月23日,AI软件服务提供商量化派孖展认购倍数已超3600倍,电容器薄膜企业海伟股份孖展认购倍数超800倍。
一冷一热的对比,清晰勾勒出港股IPO市场的双轨轮廓。
这种分化的根源,在于两类企业的估值逻辑与资金结构差异。上述投资者表示,AH股通常已有A股估值参考,定价空间受限;而非AH股无历史价格锚定,想象空间更大。
更关键的是,两者的资金来源截然不同。上述投资者进一步分析道:“AH股一定程度上国际投资者参与度低,更依赖A股股东和基石投资者。而非AH股获国际长线资金和对冲基金积极配置,认购热情高,且这部分企业多为新经济、硬科技企业,符合港股市场偏好,稀缺性更强。”
黄立冲则补充道,AH股则面临估值锚定折价的约束,加上新规下机构话语权升至65%以上,破发逻辑已从改革前的情绪驱动转向基本面检验。
据他分析,港股IPO改革前破发往往源于中签后即时套现,情绪驱动的超额认购率超千倍导致首日暴涨后崩盘;现在更多是长线资金在低位逐步消化,而不是散户恐慌出逃。
“当前港股新股破发率已升至约65%,但这一数据背后是完全不同的市场逻辑。对于散户而言,改革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他如是说道。
黄立冲直言,新规将公开发售比例压至5%—10%的起步区间,散户中签难度大幅提升。但中签率降低并未带来更安全的投资体验,中伟新材这类周期与政策双重不确定的标的,上市首周仍能下跌15%,说明“定价更理性”并不等于“风险自然降低”,更多只是把风险前移到了询价和折价水平上。
从市场前景来看,双轨制行情可能成为港股IPO的常态。黄立冲提示,风险在于如果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后流动性收紧,AH股折价可能扩大至40%;而机会则在其基本面出现改善信号时,“比如中伟新材12月季报出货数据回暖时,估值修正将趋稳,下周其持股变动将是观察机构承接力的关键节点。”
中伟新材港股首周表现,与其说是“基本面突然恶化”,不如说是“市场用股价提前计入了行业出清、盈利弹性有限和高资本开支的组合风险”。
在当前新能源材料处于下行周期、港股整体风险偏好偏低的环境下,即便是细分龙头,若难以在利润率、自由现金流和海外增长上给出超预期答案,二级市场很难给予估值修复的耐心。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上一篇:王彦:户政窗口的“创新先锋”
下一篇:有中方人员伤亡,我使馆:尽快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