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为四川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
面对长期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四川在未来五年将采取新的政策思路破解,一方面继续壮大省域经济副中心形成次级支撑,另一方面则以流域经济、通道经济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11月28日晚,中共四川省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四川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四川省发改委主任代永波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五五”时期,四川将按照“极核引领、次级支撑、竞相发展、片区协同”的总体思路,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四川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典型缩影,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其中,省会城市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十分明显,省会城市的首位度超过36%。2024年,省会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11.3亿元,而经济总量省内排名第二的绵阳地区生产总值为4344亿元。
四川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杨立在介绍起草四川省委“十五五”规划建议时表示,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省情,注重运用改革办法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着力解决长期制约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代永波表示,极核引领就是要提升成都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强“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同时,深入推进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动能更加强劲的主引擎。
次级支撑就是要建强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教育中心和特色创新高地。竞相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各节点城市发展活力,推动川中四市、安宁河流域等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片区协同就是要健全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深化五大片区内部协同与跨片区联动,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
实际上,四川历来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不同阶段发展实际,曾先后提出实施了多个战略部署。“十四五”以来,四川实施“五区共兴”战略,并确定了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在统筹推进五大片区特色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增长极培育壮大和困难地区振兴。
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协调发展。成都跻身超大城市行列、成为全国第2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省会城市,成都都市圈9条共建重点产业链总规模迈上万亿台阶,省域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超过1.9万亿元,支撑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梯队和增长极正加速形成。
“十五五”时期,在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四川有了新方法。
代永波表示,特别是在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方面,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专门就拓展流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作出部署,为四川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十五五”时期,随着一批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和水运通道建成投运,四川省“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更加成型,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要素高效流动、开放水平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比如,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等将于“十五五”期间建成通车,成渝双核间交通往来更加便捷,成都经川东北地区东出北上的开放通道进一步畅通,有利于扩大沿线地区人员和货物流动,密切区域经济联系。
又比如,长江、岷江等航运通道瓶颈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取得新的突破,实现长江黄金水道进一步向成都平原腹地延伸,联动重庆港形成长江上游多式联运港口群,大幅提升四川省临港经济、通道经济发展水平。
代永波表示,下一步,结合四川省交通网络完善升级的有利时机,引导人口、产业和重大生产力沿重要铁路和水运通道集聚和优化布局,推动交通走廊向经济走廊转变,促进沿线地区联动发展,提高沿线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支撑“五区共兴”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