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成向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的战略部署,为新形势下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五五”时期是把握历史主动,全面发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甘肃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规则对接、贸易创新、领域拓展、平台建设等方面突破创新,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扩大自主开放。一是聚力打造开放高地。通过“试点”与“借鉴”模式提升开放水平。围绕扩大经贸“朋友圈”,着力在教育、医疗、文化、能源、化工等领域推进全方位开放,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为全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全面强化甘肃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区域增长极的链接,推动省内经济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融合。二是完善自主开放产业体系。围绕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外向型产业体系。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抓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速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三是发挥自主开放区位优势。巩固发挥“一带一路”关键物流节点作用。继续做好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保运、发运工作,加速推进铁路专用线规划与建设,优化现代物流体系战略布局。鼓励省内龙头企业牵头,聚焦新能源、农业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面向中亚西亚的国际产能合作园区;促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与兰州、敦煌、嘉峪关空港及兰州、天水、武威陆港的联动发展,实现“区港联动、功能互补”的开放格局。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一是积极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通过优化外资利用和对外投资管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发展。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扩大农产品、能源化工、中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出口份额,壮大外向型经济规模。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打造“甘味”等特色品牌,在目标市场设立“海外仓”和展示中心,拓展国际营销网络。二是加强高质量招商引资。通过“央地国企合作”“东西部协作”等模式深耕国内外市场,加强国内外跨区域联动。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三是构建多元协同贸促服务体系。推进“货物+服务+数字贸易”协同创新发展。在货物贸易领域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在服务贸易领域推动释放服务贸易潜力,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在数字贸易领域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推动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云计算等出口,强化数字技术在贸易全链条的深度应用。
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锚定“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目标,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一是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擦亮“甘字号”品牌,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要求,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规范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劳工保护等“边境后”议题,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二是强化权益保障与服务升级。保障外资国民待遇,完善投诉机制,增强外商长期投资信心。建设高水平外贸外资智库,提升商事认证和商事法律服务质量,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窗口服务优化、涉外商事法律培训等举措,全面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一是夯实通道建设基础。建好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繁荣空中通道,畅联网上通道,提升跨境运输效率,不断强化甘肃在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加力运营中欧、中亚、南亚、陆海新通道和“中吉乌”中亚新通道、东部海港铁海联运等“四向多条”国际货运班列。二是提升国际合作实效。推动国际合作提质增效,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集聚,不断提升“互利共赢”的外向型经济效能。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加强与海外侨团侨社和兄弟省区市侨联联系,为海外企业与甘肃合作牵线搭桥,聚焦卫生、教育、农业等领域促进民心相通。三是拓展新兴合作领域。加快拓展绿色贸易、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深化数字技术在跨境贸易、物流、金融等方面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协作。四是加快涉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育结合”,加快培养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外语、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涉外人才,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