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作为拉萨市的核心城区,聚集了大量农闲务工、灵活就业的劳动者。
曾经,他们在路边蹲活、风餐露宿,还面临欠薪、无保障等困境;如今,城关区“1+3”智慧就业服务体系落地见效,零工驿站与零工市场联动发力,通过智能设备精准匹配岗位、简化招聘流程、强化权益保障,让零工就业从“拼运气”变“靠实力”。尽管新服务模式推广中仍面临零工“不敢试”、雇主“不习惯”的难题,但一系列便民举措正逐步破解困境,为灵活就业群体打造了一个温暖有保障的就业“避风港”。
从路边蹲活到驿站选活
零工群体有了新归宿
11月26日清晨,天刚蒙蒙亮,42岁的平措次仁已来到拉萨市城关区功德林街道零工驿站。走进驿站,暖意扑面而来,休息区里不少零工或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操作就业一体机,或翻阅岗位信息手册,或交流务工经验,一派有序热闹的景象。
平措次仁来自日喀则市萨嘎县,农闲时来拉萨打零工,从事搬货物、做杂活已有8年了。“以前在夺底路路边揽活,最怕刮风下雨,冬天冻得手脚发麻,夏天晒得脱皮。”他告诉记者,过去找活全靠“碰运气”,每天早上7点就得去路口排队,不仅要和几十号人竞争,还常常遭遇雇主压薪、欠薪的情况。“有一次,我干了半个月装修活,雇主说过几天结工资,结果之后再也联系不上,那笔工钱至今都没要回来。”
正在驿站查看岗位信息的农民工洛桑,也有着类似的辛酸经历。“以前在路边找活没少受委屈,谈好了工资,干完活雇主可能就变卦了,又没签合同,只能吃哑巴亏。”洛桑说,听说有了零工驿站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没想到体验远超预期。“这里能吹着暖气找活,还有规范的服务。昨天通过驿站找了一份安装货架的活,一天工资300元,当场就签了简易用工协议,心里踏实多了。”
记者在功德林街道零工驿站看到,休息椅、微波炉、饮用水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墙角的就业一体机更是成了“便民利器”。“刷身份证或扫码就能登录,能一键完成信息建档、岗位匹配、技能培训预约等操作。”驿站工作人员介绍,一体机与城关区零工市场、西藏数字零工市场App实时联动,岗位信息同步更新,求职者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用工需求。
作为“1+3”服务体系的核心枢纽,该驿站交通便利,且停车也十分便捷。“我们打造了‘七窗口、六区域、一平台+就业一体机’的服务模式。”城关区人社局副局长向巴措姆介绍,7个业务窗口可实现用工登记、求职登记、权益保障咨询等一站式办理,招聘洽谈区、技能培训区等6个功能区各展其长,全方位满足零工和雇主的需求。
数据见证着服务成效。截至目前,城关区零工市场累计登记求职者1400人,解决就业8673人(其中线下对接3957人、线上匹配4716人),注册人数达19593人,联动近1000家合作企业,形成了“数据互通、岗位共享”的服务闭环。三个零工驿站同样成果显著,金珠西路零工驿站注册2270人、嘎玛贡桑零工驿站注册1189人、功德林零工驿站注册1060人,真正让“家门口找活、零距离服务”成为现实,为零工群体撑起了就业“避风港”。
智慧赋能精准匹配
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以前找活全靠‘等’,现在找活全靠‘选’,这变化太大了!”在拉萨市城关区零工市场的就业一体机前,42岁的扎西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查询岗位。只需刷一下身份证,屏幕上便显示出他的个人信息和技能特长,系统随即自动匹配出10余个适合的岗位,涵盖装修、搬运、保洁等多个领域。
城关区人社局整合多方资源,推动零工市场与三个零工驿站的就业一体机,同步对接“西藏数字零工市场”App及主流招聘平台,构建起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就业服务网络。求职者通过一体机或手机App,可随时随地查询岗位、投递简历;雇主则能在线发布用工需求、筛选求职者,实现“岗位找人、人找岗位”的精准匹配,彻底打破了传统就业服务的时空限制。
“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掌握求职者的技能特长、就业意向和雇主的用工需求,从而实现精准匹配。”向巴措姆介绍,该就业服务体系上线以来,线上App注册总人数达24112人,订单量达11706,日均设备对接超50次,岗位对接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以前雇主找工人、工人找岗位,平均需要3-5天时间,现在通过智慧平台,最快当天就能达成合作,大幅降低了双方的时间成本。”
权益保障是零工就业的核心诉求。零工市场和各驿站专门设立了权益保障咨询窗口,邀请律师和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定期坐班,为零工提供劳动合同签订指导、工资拖欠维权等专业咨询服务。“以前不知道怎么签合同,遇到工资拖欠也不知道该找谁。现在有了维权咨询服务,心里有底多了。”零工阿佳卓玛深有感触地说,规范的权益保障让她打工更安心。
政企联动是该就业服务体系的另一大亮点。城关区人社局积极对接企业,开发优质岗位资源,目前已联动960家企业,提供10961个岗位,涵盖20余个工种。“我们不仅对接本地企业,还主动联系区外企业,持续拓宽零工的就业渠道。”城关区人社局工作人员王曦宇表示,通过政企携手,零工的就业选择更多元,收入也稳步提升。
“以前一个月只能干十几天活,收入不稳定。现在通过驿站和市场,基本每天都能找到活干,一个月能挣不少钱。”零工扎西说,收入稳定后他更有干劲了,打算再学一门技能,争取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在智慧赋能下,零工就业正从“拼运气”转向“靠实力”,从“不稳定”走向“有保障”。
直面挑战
为零工与雇主谋新机
尽管城关区“1+3”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成效显著,但记者走访发现,仍有部分零工坚守路边揽活,不少雇主也延续传统招工习惯,新服务模式推广面临现实阻力。
11月26日上午,夺底南路路边仍有10余名零工举牌揽活,他们多为40-50岁的周边县区农民工。“知道有零工驿站,但还是觉得在路边找活更靠谱。”零工尼玛坦言,既担心驿站岗位多为“固定工”不适合零工需求,又因不熟悉智能手机和就业一体机操作,怕耽误找活。零工次仁也有同感:“没接触过智慧平台,怕操作不当误事,而且路边能当面和雇主谈清工资、工作内容,心里更踏实。”
记者了解到,零工群体的抵触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保守,习惯传统揽活模式,对新服务体系缺乏信任;二是数字技能不足,难以独立操作智能设备,担心无法顺利对接岗位;三是顾虑驿站岗位数量少、种类单一,难以满足灵活就业需求。
雇主层面的传统招工习惯也成为推广阻碍。“一直以来都在路边招工,早就习惯了。”拉萨某餐饮店老板张女士表示,路边招工能直观观察工人样貌、精神状态,当场沟通工作细节,效率更高。“去零工市场或驿站要登记、筛选,流程繁琐,还没法确认工人实际技能。”不少雇主补充道,其招聘的零工多为短期用工,工作内容简单,路边招工能快速找人、当天上岗,节省时间成本。
针对这些问题,城关区人社局及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已积极施策。“我们安排了专人在路边向零工宣传驿站和市场优势,邀请他们实地体验。”向巴措姆介绍,针对数字技能不足的零工,驿站和市场均配备专人手把手指导操作就业一体机,协助完成信息建档与岗位匹配。而针对雇主,城关区人社局简化招聘流程,开通“快速招聘通道”实现高效对接,同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奖惩分明营造规范用工环境。
当天下午,零工驿站里的人越来越少,显然大家都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夕阳西下,一天的奔波终于结束了。在这里,零工们实现了从路边“蹲活”到驿站“选活”,从“碰运气”到“精准匹配”,城关区正以持续优化的服务,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拉萨这片热土上收获稳定收入。
责任编辑: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