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11月27日,正安经开区贵州长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套套整齐的汽车线束陆续下线,之后将运往重庆,成为长安汽车等品牌整车“神经网络”的一部分。
这家企业成立仅两年,生产线已扩展至14条,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有力带动了本地产业链升级和群众就业。
作为贵州北接成渝的“桥头堡”,遵义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党政代表团赴重庆、成都学习交流,到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的密集签署,一场立足区位优势、推动协同发展的深度融合,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全面展开。
产业融合的浪潮率先涌动。面对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和四川六大万亿级产业的巨大机遇,遵义精准定位,着力打造配套成渝的产业高地。在各大工业园区,为成渝新能源汽车企业配套的电池生产线高速运转,电子信息企业加班赶制订单。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588个来自成渝地区的项目落地遵义,投资超700亿元。
交通网络的延伸不断改写时空距离。现已建成投用的368公里川黔、渝贵铁路和6条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将遵义与成渝紧密相连。新开工的渝赤叙高速公路、加速推进的渝贵高铁等项目,则预示着更加便捷的未来。
创新合作的种子在两地间生根发芽。在遵义高新区,来自重庆的技术团队正与本地企业共同攻关新材料应用难题。贵州梅岭电源与重庆大学共建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西部(重庆)科学城与遵义高新区开展战略合作,这些创新联合体的诞生打破了地域界限,为产业升级装上强大引擎。
民生领域的融合同样令人欣喜。遵义正成为成渝地区的“绿色菜园”与“康养花园”。每年,超过15万吨遵义茶叶、辣椒等特色农产品端上川渝人家的餐桌。每年夏季,数以百万计的成渝游客涌入遵义避暑纳凉,已有20余万游客在遵义购置旅居房产,近60万人由短期旅居变为长期居住。医保、社保、公积金等210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为日益紧密的“双城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生态共建彰显着长远眼光。遵义与成渝地区建立生态补偿、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机制,连续11年开展联合执法,两地携手守护同一片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