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前不久发布的《2025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SIC)报告》,依据国际传播指数模型,对中华文化符号在全球主流媒体、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AI大模型等海外传播情况,展开系统性追踪与深度分析,梳理出2025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5个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它们分别是:成都以世运会点燃全球运动激情、重庆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赛博城市、天津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带动国际化场景焕新升级、江苏“苏超”引领全民文体Hehson潮、浙江“浙BA”从草根球场到世界舞台……这些案例中蕴含着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规律,给我们带来深刻启迪。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何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些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典型案例启示我们,走多元融合、立体传播之路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元融合包括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地域与潮流的融合,文体旅商的融合,数字科技与文化传播的融合,文创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等。当多元主体实现跨领域、跨业态、跨圈层的立体融合之后,一种全新的立体传播格局便应运而生。
多元融合、立体传播之所以能够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因为它既是一条融合之路、传播之路,又是一条创新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所形成的立体交织、协同发展、创新表达、智慧传播新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破解创新不足、载体单一、壁垒重重、各自为政等问题,而且能够通过价值共鸣直抵人心、借助智慧传播高效触达。
走多元融合、立体传播之路,须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多元主体在文化融通与经济协作中,共同打造中华文化符号热门IP,助力优秀文化产品扬帆出海。如浙江省云和县开展县域政企社联动,推动木玩产业实现“制造出海”向“文化出海”跨越。“木玩出海”就是一个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推进产业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助力木玩产业链接国际资源;企业作为核心主体,依托跨境电商平台,相关产品已初步进入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社会层面则积极参与内容创作,拍摄木玩制作技艺短视频,讲述“木玩+非遗”“木玩+地域文化”的融合故事。
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需要寻求多元文化共通点,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中产生文化共情、引发价值共鸣。《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球多地收获高票房与高口碑,就在于它深深扎根于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精神追求。影片所彰显的亲情与友情的情感共鸣、善恶辩证的价值共鸣、东方美学与文化遗产的审美共鸣,既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又让不同背景的受众形成价值认同。
“浙BA”走向世界舞台,是借助智慧传播提升传播效能的精彩案例。它不仅是体育竞技场,而且是文艺大舞台:舞蹈《今夕翩鸿·赛庭芳华》尽显宋韵风雅,器乐合奏《夜深沉》气势如虹,群舞《江南四时舞》以诗意舞姿勾勒出四季流转,让现场观众在体育竞技的热烈氛围中,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赛事期间,AI智能解说员大显身手,“浙小体”走专业路线,娴熟地运用多种语言进行地道的专业解说,“宇大嘴”则展现活泼风格,擅长玩梗,风趣幽默。科技展示与宋韵文化传播相得益彰,AI解说与真人解说珠联璧合,彰显了数字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的无穷魅力,实现了传播效能的迭代升级。
(作者:孙英臣,系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媒学院教授)
上一篇:新品种褐色金针菇在成都试种成功
下一篇:本地生活服务竞争转向价值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