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抗战的烽火中汲取力量
创始人
2025-11-28 02:16:23

●房小铃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钱林森与王剑平合著的长篇小说《阵地》,以厚重党史文献与鲜活艺术表达,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画卷,还原了1938年至1944年间千余名文化名人汇聚广西桂林、以笔为枪的峥嵘岁月。

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既要铸牢史实之“骨”,亦要兼具文学之“魂”。《阵地》的作者以大量文献史料为根基,从人物传记、回忆录、军事档案到解密文件、现场实录,将真实历史细节融入文学叙事,使小说故事始终扎根于厚重的历史土壤。

小说中,《救亡日报》的创刊与复刊堪称“文化抗战”的缩影。夏衍接到秘密任务后,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层层阻挠,筹措经费、规避审查,甚至冒险赴香港争取支持;郭沫若毅然告别在日妻儿归国,在舆论高压下以社长身份为报纸“撑门面”——这些情节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对1944年西南剧展的书写:32个文艺团队近千人齐聚桂林,在战火威胁下持续演出3个月,以话剧、音乐凝聚人心。这一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影响中外的文化盛事,在小说中化为一个个鲜活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那个以艺术点燃希望的特殊年代。这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手法,既避免了历史题材的刻板枯燥,又赋予文学叙事坚实的史料支撑。

《阵地》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对文化人群像的塑造。不同于传统抗战题材聚焦军事英雄,这部作品将镜头对准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茅盾等二十余位文化名人,以“多声部”叙事方式,奏响了一曲知识分子的“英雄交响乐”。

在小说中,这些文化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名士”,而是有血有肉、有挣扎亦有坚守的 “战士”。郭沫若在学术研究与抗日救亡之间抉择,最终以“文化在,民族就在”的信念投身救亡洪流;田汉组织文艺活动时,既要应对国民党的刁难,又要安抚团队的疲惫,却始终以“用舞台做战场”的热情感染身边人……正如书中所言:“在国破家亡之际,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沉睡,要起来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战斗,用枪、用刀、用笔、用音符、用歌喉。”这些文化人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武器”,以文字唤醒民众,以艺术凝聚力量,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其同名电视剧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形成“书剧联动”的传播效应。这种跨媒介呈现,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段曾被忽视的历史,也使“文化抗战”的精神在更广范围内引发共鸣。正如钱林森所言,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透过厚重的历史,真切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兴亡的关联”。这一创作目标,在小说细腻的叙事与深刻的精神内核中得以实现。

翻开《阵地》,我们读到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看到一座精神的丰碑。那些在桂林山水间以笔为枪的文化先驱,用他们的担当与风骨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护文化阵地、传承民族精神,始终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部作品,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召唤 ——从文化抗战的烽火中汲取力量,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阵地”上,续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试验证服务平台加紧布局 持续... (来源:千龙网)如今,“中试”概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景中。在日前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
北京农村集体经济账面资产达1.... (来源:千龙网)昨天(27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规...
《信用修复管理办法》 明年4月...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 魏玉坤、魏弘毅)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11月...
青海省青少年围棋定段升段赛激战... 1300名棋手参赛。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徐变银 摄影报道)11月22日,“中国体育彩票杯”青海省青...
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 证券代码:603166 证券简称:福达股份 公告编号:2025-072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