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近期,关于人形机器人落地的讨论不绝于耳,其中有声音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仍有不少缺陷,担心只是一个新的“泡沫”。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今天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压缩等风险。
“‘速度’与‘泡沫’一直是前沿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和平衡的问题。”李超在会上提到,近年来,在创新引领和需求释放的双重作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产业规模正以超50%的增速跨越式发展,根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30年将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但也看到,当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路线、商业化模式、应用场景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关键在于合理引导。李超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围绕强化政策牵引、加快技术攻关、推动成果应用等开展系统谋划。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十五五”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加速构建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大小脑”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仿真与真机数据融合等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产业卡点堵点问题。
此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力推动训练与中试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国范围内具身智能技术、产业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速具身智能体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应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