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 王鹤)11月27日,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君迪与同济大学HVR Lab(人车关系实验室)以及AI评价伙伴XAI Lab(蜂火智能实验室)共同发布的2025中国智能座舱的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智能座舱已经开始从“数字冗余”转向“实用主义”的理性变革,未来智能座舱的竞争焦点将从“功能的广度”回归“体验的深度”。
报告认为,早期“功能座舱”以丰富在线服务为核心;随后的“感知座舱”通过多模态交互与感知技术融合,实现基于规则的自然交互与任务自动化;如今,大模型技术的深度应用让行业正式迈入“认知座舱”新阶段。这一系统能精准理解用户行为与偏好,主动推送餐饮、音乐等个性化服务,完成从被动响应到自主认知的高阶交互升级。
交互回归理性,触控与物理按键进入“再平衡”
报告显示,触控仍是主流,但用户对物理按键的需求几乎同等强烈。25.3%的用户将“常用功能缺乏专属按键”视为交互缺陷,显示在高压驾驶场景中,实体反馈仍不可替代。未来交互设计需在触控、物理按键与多模态协同之间找到更稳定的平衡。
应用生态工具属性远高于社交属性
虽然80.2%的用户每周高频使用车企App,但用户需求明显指向工具型功能:“充电服务”和“车辆健康管理”大幅领先“社群互动”与“商城服务”。车企将App打造成“社交平台”的方向与用户“即用即走”的工具诉求存在偏差,生态建设应更聚焦刚需场景。
AI体验从“炫技”转向“可信”,复杂场景能力仍是行业短板
报告认为,当前,用户更看重提升出行效率与安全感的AI功能,如“智能避堵导航”和“健康监测”,此外,56.5%的用户因可靠性与安全顾虑而减少使用AI车控功能。行业需突破复杂场景、多模态协作与意图修正能力,让AI从“展示式智能”走向“稳定可信智能”。
数据质量与场景定义成为核心竞争力,体验深度成为购买决策锚点
随着大模型能力普及,行业出现明显的功能同质化趋势。智能座舱竞争正从“模型规模”转向“数据质量、场景颗粒度与深度适配”之争。车企需构建“场景—数据—模型”的一体化闭环能力,实现“模型即应用”,才能在真实用车场景中形成差异化体验。
报告发现,用户对智能座椅、智能音响等舒适性硬件的支付意愿提升,体验深度成为未来智能座舱的价值锚点。同时,智能汽车的交互范式正从“被动响应的工具”向“主动认知伙伴”加速跃迁,不再局限于用户触发后才执行指令,而是通过整合传感器数据、用户行为习惯与场景化需求,主动预判并提供服务。
编辑: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