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不是“急就章” 十年挥就“时晴帖” 财通资管以多资产策略破局低利率时代
创始人
2025-11-27 14:42:21

(来源:财通证券资管)

全球利率中枢持续下行,资产管理行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收益逻辑重构——当手握“单一资产配置”的旧罗盘,已难以再定位昔日的回报高地时,整个行业的目光便投向了“多元资产配置”这片充满可能性的新大陆。然而,如何成功抵达彼岸,考验着每一位航行者真正的本领。

对此,财通资管选择以“主动管理+风险防控”双轮驱动,在低利率环境中走出了自己的节奏。据财通资管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晓立介绍,公司坚持搭建“一主两翼”业务架构:以固收、权益、量化、FOF、衍生品等传统投研业务为“主体”,以ABS与REITs为代表的投融联动业务、围绕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服务为“两翼”。这一业务架构,为财通资管在多元资产配置领域的持续深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往被广泛应用的债券票息策略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收益需求,低回报率像一道无差别的算术题,摆在所有资管机构面前。财通资管副总经理常娜娜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稳定在1.7%左右,固收投资的传统打法基本失效,必须重构收益逻辑。”

财通资管的应对并非“急就章”,而是基于长达近十年的“固收多策略”积淀。据介绍,公司早在2016年就开始系统化布局多策略产品线,首只公募基金便是一只二级债基,而非当时热门的货币基金。与此同时,公司亦将灵活度更高的私募产品线作为多资产策略的孵化田,实现两条腿走路。

在资产端,财通资管以固收为基,并在“固收+”的“+”上不断做文章。与此同时,在探索和实践中,固收团队从能力与架构上都在持续迭代。据介绍,财通资管大固收板块中,除了传统的固收研究、公募投资、私募投资部门,还涵盖创新投资部、国际业务部,主要负责研究境外资产、衍生品策略及全天候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以拓展“固收+”的可选标的范围。以资产配置理念为锚点,财通资管固收构建了完善的多团队协作体系,团队配置近70人,平均从业年限8年,为投资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产品端,财通资管按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分层设计多策略产品体系,实现了“低波—中波—高波”的梯度布局:低波产品侧重配置“固收+可转债”,中波产品涵盖“固收+主动量化”等策略,高波产品引入衍生品工具等。常娜娜表示:“我们通过风险预算模型,将组合波动率与投资者承受能力进行匹配,既能让投资人员充分发挥所长,也有利于投资者选择适配的产品。”

如今,财通资管固收多策略工具箱已从传统的可转债投资、利率波段,拓展至量化金工、衍生品乃至跨境资产。常娜娜表示,公司固收投资正从单一模式转为向多元资产要收益,从交易要收益转为向资产配置要收益。

如果说固收是财通资管的那个“稳”字,那么权益投资则是那个“进”字。

财通资管总经理助理、权益投资总监李响对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公司公募权益规模在今年三季度末较年初增长超80%,机构资金流入较为明显。近两年来,公司紧密围绕国家产业升级方向进行投资布局。从业绩表现来看,旗下科技、消费、医药等行业主题基金,各阶段收益均位居同类产品靠前位置。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业绩榜单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财通资管近7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率达156.69%,在基金管理人中排名前20% (24/118)。

成绩的背后并非偶然,而是财通资管自成立之初就确立的“主动管理”基因。围绕“深度研究、价值投资、绝对收益、长线考核”的权益投研理念,公司多年来持续推进投研一体化建设,目标是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将投研优势、考核导向转化为可持续的业绩表现与清晰的持有体验。据了解,目前财通资管权益投研团队超过40人,平均从业年限9年,其中投资人员平均从业年限14年,目标是打造一支持续创造价值的“长期主义军团”。

在财通资管的发展图谱中,投融联动的ABS与REITs领域是具备想象空间的方向之一。

财通资管总经理助理叶晓明对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当前财通资管投融联动业务以功能性定位为核心,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深耕浙商浙企。截至9月底,财通资管ABS累计发行规模约1800亿元,业务聚焦两大维度:区域上以浙江省内国企及优质民企为主、其他区域为辅,行业上侧重绿色、普惠、科技等领域。

不过,叶晓明的目光看得更远。“虽然该业务暂时以功能性为主,弱化利润创造,但若不转型将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叶晓明坦言,ABS优先级发行利率已普遍进入“1”字头,利差收缩意味着行业进入“拼费率”的红海。但他表示,危机中也孕育着转型的契机——“从1.0的投行业务主动迈向2.0的资管业务”。

叶晓明表示,所谓1.0版本,是指传统投行模式,核心是项目承揽、审批与发行;而2.0版本,则是资管机构承担起“资产管理”角色,通过深度运营提升资产价值。“这一转变的逻辑与传统财富管理或股债投资截然不同,股票投资讲究分散,但不动产或基础设施往往是单一资产,无法分散,必须靠运营创造超额收益。”叶晓明说。

叶晓明进一步分析称,资管公司转型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力适配性。一般来说,公募基金等财富管理机构在布局不动产投资时,更侧重通过分散化实现风险收益平衡;而资管公司在单一资产管理上,具备精细化运营的能力与经验,可深度介入资产定价、运营提升与退出全流程,实现精细化服务与资产价值的双向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财通资管正积极布局REITs业务,参与一级发行与二级投资,并加大相关系统的建设力度。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市场已上市75只公募REITs,市值超2000亿元,年均新增20余只。2025年,财通资管在探索公私募REITs联合发行模式方面亮点频现,参与了全国首单长江经济带主体贴标类REITs、全国首单清洁能源私募REITs“泰康资产-财通-远景新能源持有型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碳中和)”等创新项目的发行。

事实上,这一业务转型契合地方国企与城投平台的降杠杆需求。深圳、合肥等地已尝试“淡马锡模式”,推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入社会化资金参与运营。叶晓明表示:“未来资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如何让资产通过运营管理实现价值提升。”

纵观财通资管的发展路径,“主动管理+风险防控”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主线贯穿始终。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00亿元,其中公募业务规模逾1000亿元,累计服务投资者超2080万户,旗下产品向持有人分红超700亿元。

马晓立表示,过去十年里,财通资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对照中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打造团队和能力,并在早期就聚焦主动管理。正是这一选择,让公司在资管新规颁布后的行业震荡中保持了稳健的步伐。

在马晓立看来,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专业性与市场化。他认为,券商资管本质上做的是“投资文化”,需要对5年、10年后的趋势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既可能收获巨大回报,也可能承担失败风险,因而需要极高的专业能力和制度耐心作为支撑。

“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对驱动科技创新乃至国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一个能够甄别风险、激励创新、包容长期价值的金融体系。”马晓立表示,当前部分考核机制缺乏对投资周期必要的包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潜力的释放。

在这场行业震荡中,财通资管展现出一种不同于同业的气质:不追求规模上的“狂奔”,而重在架构上的“深耕”;不依赖单一明星基金经理,而是依靠系统化、梯队化的人才矩阵;不固守牌照红利,而是敢于探索解决痛点的新模式。

面对行业集体焦虑“资产荒”的当下,财通资管用十余年时间搭建的投研体系、多策略能力和创新魄力,正悄然构筑起一道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在长春,连世界,向未来——专访... 转自:新华社这是继2009年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冬会后,该项冬季盛会再次落户中国,也是继2022年北...
外交部:泰国洪涝灾害暂无中国公... 据央视新闻消息,11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总台央视记者提问:据报道,近期泰国洪...
让“新农人”真正成为“兴农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将人才资源优势提升至战略高度。乡村...
马云预言终成现实?2026 年... 2017 年杭州全球峰会上,马云 “八年后中国最便宜的就是房子” 的预言,在当时楼市狂热的背景下曾被...
赋能新质生产力!北京银行携手中... 11月20日,由北京金融街研究院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投资协会创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