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杭州全球峰会上,马云 “八年后中国最便宜的就是房子” 的预言,在当时楼市狂热的背景下曾被嗤之以鼻。而今,2026 年作为 “十五五” 规划开局之年,房地产市场正站在新旧模式转换的历史节点。全国二手房挂牌量突破 850 万套,70 个大中城市房价分化态势显著,瑞银、中指研究院等机构的最新预测与中央政策导向形成呼应,马云 “房子回归居住本质” 的核心预判正在逐步应验。2026 年,房价将迎来三大颠覆性转变,彻底改写购房决策逻辑,刚需、改善及投资者需精准把握市场脉搏。
一、转变一:区域分化进入深水区,“冰火两重天” 成常态
过去二十年 “全国一盘棋” 的普涨格局彻底终结,2026 年楼市区域分化将呈现白热化态势,这是中央新型城镇化政策与人口流动趋势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也印证了马云 “房子不再稀缺” 的预判。
从城市层级来看,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展现出强劲韧性。国家统计局 2025 年 10 月数据显示,上海新房价格逆势上涨 0.3%,同比涨幅达 5.7%;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 2025 年人口净流入均超 20 万,产业升级与人口虹吸效应支撑住房需求。瑞银预测,2026 年这类城市新房销量降幅将显著收窄,核心板块或出现 3-5% 的价格回升,上海核心区去化周期将降至 15 个月的健康区间。以北京为例,2025 年 11 月西城、东城等核心区域新房单价仍稳定在 12 万 - 15 万元 / 平,波动幅度不足 1%,稀缺地段资源成为房价的 “压舱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持续流出的三四线城市面临严峻调整压力。2025 年三四线城市人口净流出达 312 万人,瑞银预警,2026 年这类城市房价可能额外下跌 10%,累计跌幅将达 22%,“鹤岗化” 现象进一步蔓延。部分资源型城市已出现单价不足千元、总价 5 万元的 “葱价房”,其广义库存去化周期超 30 个月,供需失衡导致房价持续回归居住本质,投资属性基本丧失。
同一城市内部的板块分化同样加剧。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等核心城区优质房产成为抵御通胀的 “硬通货”,而远郊板块因配套兑现周期长、流通性差,成交占比仅 8.6%。数据显示,上海核心区房价同比涨幅达 5.7%,而江苏盐城某刚需盘同期跌幅超 25%,城市内房价走势背离度已达 13.5%,精准择址成为 2026 年买房的核心必修课。
二、转变二:存量房价值重估,“买新不买旧” 逻辑彻底反转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突破 67%,9.4 亿人定居城镇,大规模新建住房的时代基本落幕,“存量提质” 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2026 年,中央城市更新政策的持续发力将推动存量房价值重估,传统 “买新不买旧” 的购房逻辑彻底反转。
中央已构建 “财政补贴 + 金融支持 + 市场参与” 的资金保障体系,为老房价值提升筑牢基础。2024 年中央投入超 4250 亿元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老旧小区改造;2025 年进一步设立城市更新专项资金,叠加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形成全方位支持。数据印证了政策效力:2019-2024 年全国已改造老旧小区 28 万个,惠及 4800 万户居民,改造后老房租金普遍上涨 30% 以上,核心区二手房价格提升 15%-20%,部分案例涨幅甚至超越同期新房。
三大政策红包成为老房增值的核心引擎。一是老旧小区改造,地方财政对管线更换、外墙保温等核心项目补贴比例达 80%-90%,北京东城区一套 60 平米老房,业主仅自掏 800 元参与改造,完工后每月租金直接上涨 300 元;加装电梯更成为高层老房 “增值利器”,一线城市每部电梯补贴 20 万 - 30 万元,加装后四楼以上房源转手价提升 10%-15%。二是危房原拆原建,政府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业主仅需承担建设成本价,广州花都区一栋 1976 年建成的危房重建后价值从 80 万元飙升至 210 万元,增值超 160%。三是功能配套升级,“完整社区” 建设配建养老驿站、托育点等设施,广州荔湾区某老小区引入生鲜超市和老人助餐点后,二手房价格较周边未升级小区高出 8%-10%。
市场数据已呈现鲜明分化:2025 年前 10 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 6.8%,而二手房网签面积逆势增长 4.7%,上海、深圳等十多个城市二手房成交增速超 10%。老房凭借不可复制的核心地段、更低的单价成本(一线城市核心区改造后老房单价仅 6 万 - 8 万元 / 平,较新房低 40%)、政策加持的确定性,成为 2026 年房地产市场的 “抗风险资产”。
三、转变三:购房成本与风险结构性重构,决策逻辑全面升级
中央 “房住不炒” 的长期定调下,2026 年楼市供需体系从 “增量扩张” 转向 “存量提质”,购房成本降至历史低位,但风险点也发生结构性转移,买房决策逻辑需全面升级。
在成本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降低置业门槛。2025 年全国首套房平均贷款利率已降至 3.31%,部分城市低至 3.25%,较 2018 年近乎减半。一套 150 万的房子贷款 30 年,当前可节省利息 64 万元,叠加首付比例下调(部分城市低至 15%)、换房退税、公积金额度提高等政策,刚需购房成本显著降低。武汉、义乌等城市更推出差异化补贴,三孩家庭购房补贴最高达 20 万元,直接缓解现金压力。瑞银预测,2026 年还将新增 2 万亿 PSL 专项用于收储现房,叠加契税下调至 1%(普宅),政策刺激强度较 2025 年提升 50%。
但风险结构的变化更需警惕。一是资产贬值风险,三四线城市及远郊板块房源可能面临 “买后即跌”,部分城市已出现 “降价 40% 仍难成交” 的窘境,这类资产流动性差,未来转手难度极大。二是负资产风险,在房价回调明显的地区,高点购入且首付比例较低的购房者,可能面临房产市价低于未偿还贷款的困境。三是交付风险,尽管现房销售政策全面推进,但资金链紧张的中小房企仍存在违约可能,2026 年中小房企破产数预计仍超 300 家。
与此同时,需求结构的变化也推动购房逻辑升级。瑞银数据显示,2026 年 25-44 岁购房人群触底回升 1.2%,改善性需求占比突破 60%(2020 年仅 35%),户型合理、物业优质、配套完善的品质住宅更具保值性。中央 “市场 + 保障” 双轨并行的供给体系全面成型,2026 年新开工保障房将稳定在 200 万套以上,重点集中在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既分流商品房需求、平抑房价,也为新市民提供低成本居住选择。
四、2026 年购房实操指南:抓机遇、避风险
面对三大颠覆性转变,不同需求的购房者需调整策略,精准匹配市场变化,摒弃 “炒房致富” 的旧思维,回归居住本质需求。
对于刚需群体,2026 年是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窗口期。若已确定在核心城市长期发展,且具备稳定收入与足够首付,可择机入手。建议遵循 “三选三不选” 原则:选择人口净流入、GDP 增速快的核心城市及核心板块;选择户型合理、物业优质的改善型品质住宅;选择城市更新片区、轨道交通枢纽等政策支持区域;不选人口外流的三四线城市及县城、不选配套匮乏的远郊概念盘、不选未纳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
改善型购房者应把握 “卖弱买强” 的置换逻辑,优先出售三四线城市或非核心板块的冗余资产,在 2026 年上半年政策红利集中期完成出售,下半年 9-12 月市场预期稳定后购入核心城市优质房源。置换时优先选择保利、华润等央企开发的现房,关注 3 公里内是否有大型超市、三甲医院、重点学校等核心配套,这类房源长期保值性更强。
对于投资者,房地产 “低风险、高回报” 的时代已彻底终结。若需配置房产,应聚焦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核心区楼龄 5-10 年的次新改善型住宅,这类资产抗跌性强、流动性佳。需坚决抛售三类资产: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房、房龄超 20 年的老破小、远郊概念盘,尽早止损优化资产配置。
结语
2026 年的楼市,既应验了马云 “房价回归居住本质” 的核心预言,也践行了中央 “房住不炒” 的长期定调。区域分化、存量重估、成本与风险重构的三大颠覆性转变,让房价彻底告别普涨普跌的时代。对于购房者而言,理性决策、顺势而为才是置业的核心逻辑。房地产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走向高质量发展,2026 年将是楼市新秩序确立的关键一年,唯有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才能在变革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