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静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来多次组织召开《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研讨会。新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在整机安全、线路板设计和电芯性能三大核心领域,提出了外壳必须标注“建议使用寿命”与代工厂全称、显示电池健康度等关键参数、强化电芯安全测试等数十项硬性指标,严格程度远超现行国标。有参会企业透露,这份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的新规,表明了工信部“不达标就不要继续生产”的坚决态度,预计将有近七成产能因无法达标而退出移动电源市场。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热议。有传言说“新规会淘汰70%充电宝”,这其实是混淆了“产品”和“产能”的概念。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淘汰市场中的不合格生产企业,而非已通过认证的终端产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充电宝一直是一个门槛低、管理相对混乱的市场。这一方面是由于早期的充电宝技术方案非常成熟,核心就是“电芯+PCB板+外壳”,大量小作坊和缺乏技术实力的企业能够轻易进入市场,导致市场品牌杂、型号多,一些劣质充电宝导致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此前相关国家标准大多是推荐性而非强制性,导致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并不会严格执行最高的安全规范,加上普通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只会关注容量和价格,并不格外注重电芯质量、保护设计等核心安全指标,导致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因此,此次新规着眼产能和技术标准,就是旨在优化充电宝行业供给侧结构。特别是针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配备过充、过放、短路及温度失控四重动态监测系统,发生异常状态须10秒内自动断电;强制采用双层绝缘结构,确保单层破损时仍保持绝缘性能;电芯须通过更严格的针刺测试、热滥用测试、过充电测试等。有理由相信,这些变革将重塑行业竞争逻辑,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品质与技术竞争。从这个角度看,充电宝新规可谓一项产业实验,通过更严格的标准和安全规范,建立低质与老旧产能良性淘汰机制,为专注技术创新和品质保障的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同时,此次充电宝新规也绝非“一刀切”。据参会企业透露,新规预计12月公示,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这就给相关企业留出了半年的缓冲期。消费者已购买的正规产品可继续使用,获得3C认证的产品仍可携带登机。随着新规落地,更高的标准预计会推动充电宝整体制造成本略微上升,但相应地,产品使用寿命也将从普遍的300次循环大幅提升至600次以上,消费者最终将得到更高安全保障和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体验。
充电宝市场的演进过程,也折射出我国制造业一些领域曾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市场的快速扩张阶段,行业标准、质量管理完善相对滞后,很容易形成从“低价竞争”到“品质削弱”的阶段性现象。充电宝新规的实施是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它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从“有没有”“多不多”迈向“好不好”“强不强”的深刻转型。通过提高标准、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国家意在引导资源向有价值、有技术的企业集中,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从更广的视角看,每一次标准的提升,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市场的洗牌,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重建。充电宝虽小,背后却是“中国制造”稳步迈向高质量未来的必然路径:唯有以标准引领质量,以质量塑造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行稳致远。(作者是广州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