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10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均呈下降态势。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2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5%;PM10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8%;O3平均浓度为10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9%。
在168个重点城市中,贵阳、昆明、遂宁空气质量较好;保定、石家庄、株洲空气质量较差。
空气质量后2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占比较高
10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较差排名后20位的城市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占比超过一半,成为空气质量较差城市的主要集中区域。
其中,河北省共有7地进入,数量最多;河南省有3地、山东省有1地进入后20,天津市位列倒数第4位。
进入秋冬季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先是迎来了一段时期的连续优良天气,随后出现了今年秋冬季首次区域性PM2.5污染过程。10月23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南部率先出现PM2.5污染,后续几日呈范围扩大、程度加重态势,局地出现中度污染。截至10月2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区)依法启动预警,其中,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等10个城市(新区),河南省郑州、洛阳等7个市启动橙色预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在解读污染成因时表示,区域污染排放维持高位,同时,静稳、高湿、逆温等多因素叠加,导致区域气象条件明显转差。
面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严峻形势,京津冀地区迅速行动部署攻坚工作。河北省保定市、邢台、邯郸等地先后召开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动员会,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动员部署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河南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新乡市、鹤壁市、商丘市、漯河市、周口市和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会议强调要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持抓早抓实、综合施策、统筹协同,精准管控重点污染源,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严格规范执法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打好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外,辽宁省葫芦岛、沈阳、锦州3地,江西省萍乡、九江2地也进入10月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后20位。
保定、邯郸、株洲细颗粒物浓度较高
10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排名中,保定、邯郸、株洲三市浓度较高,位列倒数前三位。
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南、河北两省进入PM2.5浓度较高后20位的城市有12个,数量较多。数据显示,10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4.7微克/立方米,在全国三大重点区域中处于最高水平。
此外,湖南省有5地进入PM2.5浓度较高的后20位,分别是株洲、湘潭、益阳、长沙、岳阳,数量相对较多。
今年以来,湖南省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出现波动,1月,湖南省有6地进入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占全国后20位总数的30%,反映出湖南省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压力较大。当月,益阳、长沙同步进入PM2.5浓度较高后20位。
值得注意的是,10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较低的前20位城市中,四川省有7地入围,分别是遂宁、达州、眉山、广安、南充、绵阳、雅安,数量占全国前20位总数的35%,在各省中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