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25锂业大会:产业链协同破局,锂价中枢或上移丨行业风向标
创始人
2025-11-27 10:42:51

来源:钛媒体

(锂业大会现场,图源:苏启桃拍摄)

能源转型驱动矿产需求结构性重构,锂已经从“工业辅料”升级为战略资源。2024年,锂需求飙升至逾130万吨,较2010年增长近9倍。但强周期性的锂业,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自2022年11月锂价自周期顶部俯冲向下以来,今年依然在阶段性的供需错配中“磨底”。

行业境况照进11月24日举办的2025年第二届中国国际锂业大会,来自政府部门、各国外交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代表及国际机构负责人等400余名嘉宾齐聚成都,围绕“稳供给、强链条、促创新、谋共赢”四大核心,纵论全球锂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笔者在现场了解到,步入能源金属时代,大会传递出新风向:随着全球经济从“油气主导”向“矿产主导”的新范式演进,储能等需求存在超预期可能,2026年碳酸锂供需或达到紧平衡状态;锂业的竞争也已不止是单纯的产能和技术的竞逐,而是已经进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全球协作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另外,固态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圣杯,在本届大会上也是绝对的焦点,来自学界、产业界的专家不仅深入探讨其技术路径与规模化前景,还重点探寻了产业化瓶颈、固态电池安全性以及控制成本加速市场应用的破局关键。

2026年碳酸锂供需或紧平衡

“在电动汽车规模化普及、储能系统爆发式增长和消费电子持续升级三大技术革命的叠加下,锂从小众化学元素跃升为战略性关键矿产仅用了不到20年。”正如四川省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小方在大会上所言,全球“双碳”叙事背景下,锂资源作为新能源时代的“白色石油”,正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在此背景下,中国锂产业已经建立起从资源开发、材料加工到电池制造、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锂电产业生态最完善、配套能力最强的国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在会上谈到,今年1-9月,中国锂盐产量达到85.4万吨碳酸锂当量(LCE),同比增长13.1%,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其中,以天齐锂业(002466.SZ、09696.HK)江苏张家港3万吨氢氧化锂项目、四川能投德阿锂业3万吨锂盐项目、西藏矿业(000762.SZ)扎布耶盐湖万吨碳酸锂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投产,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锂盐冶炼能力和技术水平。

锂盐供给支撑锂电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今年1-9月,中国动力电池产量达到1121.9GWh,同比增长51.4%,其中,出口达到199.9GWh,同比增长45.5%;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100万辆大关,单月市场渗透率达到58.37%,其中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

不过,锂产业向来周期为王,自2022年末以来,整个产业持续在弱周期中运行,尤其是2025年,锂盐价格始终在低位震荡。

2025年,碳酸锂价格在悲观中寻底,在需求放量中反弹。”五矿证券副总经理兼研究所所长杨诚笑指出,2025上半年,宁德枧下窝恢复开采、新能源车需求低于年前预期、全球宏观不确定性加强,成为锂价持续下行的推手。到了下半年,宜春矿证危机导致全市锂矿面临停产风险,刺激锂价上行;而随着事件落地,价格回归理性;临近年底,对2026年需求的展望成为锂价波动的主要推手。

数据显示,2025Q1-Q4碳酸锂均价分别为7.58万元/吨、6.52万元/吨、7.30万元/吨和7.61万元/吨。

(2025年锂价走势,来源:五矿证券研报)

不过,在需求超预期提升的背景下,业内普遍认为,锂供需有望在2026年达到紧平衡。

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安琪就在大会上谈到,“一方面,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商用重卡等电动化设备增速迅猛,储能领域和动力电池对基础锂材料的需求持续上涨,2026年全球锂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00万吨碳酸锂当量,基本达到供需平衡,为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另一方面,重点减碳领域如工程机械、船舶,新型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电动化技术不断提升,为锂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副会长张江峰也预计,2025-2028年,全球锂行业供应过剩量将持续收窄,同期需求年增速将维持20%-30%,市场将从轻度过剩转向紧平衡,将推动锂价中枢逐步上移。

杨诚笑的预测则更为量化,9万元/吨价格可保证2026全年需求;淡季及突发事件下,7.5万元/吨的价格成为锂价强支撑位。

全产业链协作

行业供需改善叠加确定性的远景需求,锂业发展料将景气。但眼下,价格周期性巨幅波动和保护主义带来的逆全球化风险,正重塑着产业链的竞争格局与合作生态。如何穿越周期,不仅关乎企业生存,亦是全行业的共同课题。

在大会现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全球协作成为共识。这里的协同和协作,包括了供给、创新等多个维度。

葛红林在现场就提到,“首先,全球锂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各国锂产业发展基础差异很大,应加大锂资源合作开发,共同构建安全稳定的资源供给体系;第二,创新驱动是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全球锂产业科技界应携手合作,瞄准锂产业发展的科技前沿与共性问题,联手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产业化应用转化;第三,在资源绿色开发、冶炼低碳技术、制造智慧工厂、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等锂电产品全生命周期中,都应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强化环保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全球锂产业绿色生态体系建设;第四,要加强产业间的沟通协调,通过协同协作,共同努力破除各种贸易壁垒与非贸易壁垒,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构建全球锂业健康发展命运共同体。”

中国在中下游产业链全球领先,掌控全球70%锂盐产能、60%正极材料和80%电池制造能力,但上游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面临供应链安全挑战。”付小方也明确表示,中国需通过海外资源并购、国内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和回收体系建设,平衡产业链优势与资源安全,构建更具韧性的锂产业生态。

实际上,早在上一轮周期高点时,锂企就纷纷开始前瞻布局,通过延链、绑定上下游等举措对冲周期波动。

以天齐锂业为例,其长期发展战略即为“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除通过参股SQM和日喀则扎布耶的部分股权布局盐湖锂资源外,其还布局产业链上的新能源材料、动力电池、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包括参与投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Smart,动力电池领域的中创新航,固态电池领域的卫蓝新能源、SES,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厦钨新能等。

原料主要靠外购的盛新锂能(002240.SZ)则向上绑定原料方Pilgangoora,向下牵手中创新航、华友集团等,还收购启成矿业等加码资源自给率。

春江水暖,企业先知。得益于上下游的协同,二者在锂价反弹时,业绩已经率先回暖。今年前三季度,天齐锂业实现营收73.97亿元、归母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变动-26.50%、+103.16%。其中,Q3实现营收25.65亿元、归母净利润9548.55万元,同比变动-29.66%、+119.26%,环比变动+14.06%、+580.70%。盛新锂能也在Q3销量增加影响下实现单季度的扭亏。

协同创新破局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技术的集体攻关,亦是产业链协同的最好体现。

固态电池的终极目标是以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锂电池中易燃易爆的液态电解质和隔膜,从而在提高电池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电池能量密度及使用寿命,被公认为锂电池的终极形态和新能源时代的“圣杯”,吸引产业链大量资金、人才、资源倾力投入。

从电解质组成划分,固态电池主要有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种路线,包括电池厂商、车企、学界等均在发力。此次大会上,多位参与方亦聚焦固态电池,碰撞新的火花,探寻新技术发展方向。

“氧化物成本低、工作窗口宽;聚合物柔韧性好、加工塑性佳,但需高温激发性能,工作窗口较窄;硫化物进展相对靠前,离子电导率最高,是当前固态电池受关注的关键原因。”谈及路线之争,天齐锂业研究院院长刘杨表示,三条路线无好坏之分,仅存在先后差异,当前硫化物路线最可能率先实现量产,未来随材料迭代,各路线将在成本、性能、安全性的平衡中找到细分领域生态位,实现“百花齐放”。行业共识是2027年固态电池将有示范或小规模应用,2030年左右进入市场化阶段,性能达标后逐步升级。

谈及固态电池的优势和商业化时间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杨勇则坦言,从性能、安全、生命周期三个维度看,我国已明确将固态电池分为全固态电池和固液混合电池,目前全固态电池尚无成熟技术路线、完整材料体系及工艺装备,各企业仍在探索优化,其性能需超越现有液态锂电池才有发展意义,近期可能商业化的是固液混合电池。

“谈优势需区分期待优势与当前优势:期待优势是作为颠覆性产品,在性能、安全、成本及产业链成熟度上均优于现有体系;当前优势仅在热箱热稳定性上有一定安全优势,面对针刺、撞击等苛刻测试,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材料研究中心总监白立雄也表示,固液混合体系与液态体系无本质区别,而全固态电池目前仍处于“摇篮期”。

当然,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再到商业化,仍有诸多问题需要全行业共同攻克。

以天齐锂业为例,该公司选择的技术路线是硫化物,侧重从材料端进行突破。刘杨说,硫化锂材料长期被两大难题“卡住脖子”,一是“材料关”难过——硫化锂的纯度、粒径、杂质含量、水含量等指标,直接决定电池性能与安全;二是“量产关”难闯——常规硫化锂生产工艺面临高温、高压、高设备腐蚀、高成本等难题,难以连续生产,导致供应不稳,价格高昂。

好消息是,此次大会上,天齐锂业正式发布了破局之作硫化锂材料。据刘杨介绍,天齐的硫化锂产品拥有极致的纯度与可靠性,依托团队首创的“低温浆料还原”工艺,将硫化锂提升到99.9%以上的极致纯度,其中,关键杂质降低了90%,碳含量小于0.1%,水含量稳定控制在100ppm以内。其自主设计的年产50吨的硫化锂中试线也在积极推进建设,具有低风险、快速量产的特点,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建成。

刘杨结合自身的研发还谈到,“目前固态电池处于初期,需做好两件事:一是协同创新,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需全产业链协同,上下游需明确各自定位与需求,从客户视角优化规划,形成产业合力。二是跨行业借鉴,固态电池面临的部分问题,其他行业已解决,如大化工、光伏等行业,借鉴经验可缩短从实验室到应用的周期。”其透露,公司硫化锂产品已经在电动汽车、低空飞行器等高增长领域开展测试应用。

杨勇则提醒,固态电池需聚焦服务电池企业,除现有材料研发,还需关注界面处理添加剂、新型电解质体系开发。其建议,在材料开发中,需借助人工智能、高通量筛选技术,降低试错成本、加快开发速度,避免重复液态锂电池发展中“劳动力密集试错”的路径。(文|公司观察,作者|苏启桃,编辑|曹晟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网购黄金被骗,商家已闭店!这些... 来源:@中国经营报微博中经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上海、北京报道上海消费者张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的“足...
李家超最新发声 11月26日下午,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已造成至少44人遇难,45人受伤。11月...
投资“物”与“人”,催生技术革... 张 杨 李佳阳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指出,“把人...
阿里云收入增速创新高,大模型在... 界面新闻记者 | 肖芳界面新闻编辑 | 刘方远大模型在产业端落地正在呈现加速的趋势。阿里巴巴发布的最...
源杰科技股价跌5.01%,泰康... 11月27日,源杰科技跌5.01%,截至发稿,报557.67元/股,成交26.02亿元,换手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