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杨 李佳阳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指出,“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这为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密集结合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新征程上,应准确认识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的重要价值,坚持全局谋划、科学布局,创新发展路径,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首先,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有着重要价值。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不仅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战略抓手,还是统筹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泉。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资本的优化配置与技术改造,也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深度积累与有效激活。
一方面,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的密集结合,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和动力源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基石,持续性的“投资于人”有助于激发创新动能。职业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可助力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持续进行知识更新迭代、掌握新技能,推动产教融合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扩散和应用创新。
另一方面,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开拓新市场新业态的投资过程中,对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的投资,能够孵化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因此,“投资于人”通过持续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使其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转向以知识、技术、人才为核心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轨道,实现经济动能的深刻转换和长期发展。
此外,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是推动传统要素改革与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新驱动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因此,持续深入实施“投资于人”战略,是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增强长期经济竞争力及发展韧性的重要路径。
其次,坚持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就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更加高效与多样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数字化、智能化装备,还包括数据、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数据、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自身表现出较高的要素效率,通过实现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集合体现。其发展绝非单一要素的突破,而是依赖于技术、人才、数据、资本等各类要素的系统性重组与优化升级。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的核心,在于将各类生产要素精准配置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领域。在物质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劳动力产出价值的增长直接提升资本边际产出,优化要素配置效率。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作为技术吸收、应用与创新的关键载体,能够高效地将研发投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激发企业管理创新与组织变革,打破传统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实现要素配置效率的结构性跃升。
再次,坚持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进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加强整体布局,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实现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系统性融合。这要求遵循系统论原则,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创新支持体系。要增强资源配置的协调性,通过跨部门政策联动,避免创新要素投入的碎片化;注重支持措施的互补性,使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产生协同放大效应;保持发展路径的连续性,确保不同阶段的投入有效衔接,共同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突破。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须系统构建“物”与“人”协同共生的投资生态体系,持续完善融合互促的投资机制。这一体系致力于实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结构与效能上的高水平匹配。一方面,优化协同投资结构,强化前瞻布局。依据新质生产力的演进方向,统筹谋划物质基础设施与人力能力建设的投入重点。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硬投资”的同时,同步强化对科技研发人才、数字技能劳动者等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软投资”,推动资源要素向创新关键领域集聚。另一方面,贯通产学研用路径,增强系统效能。推动校企共建研发平台与共组创新联合体,实现科研设施与人才目标的有效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促进“物”的升级与“人”的成长在融合实践中相互赋能,持续增强投资体系的产业适配性与创新有效性。
创新对“物”和“人”的投资方式,激发新质生产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应联合金融主体,致力于创新对“物”和“人”的投资方式,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系统工程的需求。一方面强化场景化与融合化投资。围绕重大科技项目与未来产业赛道,设立“人物协同”的专项投资包。以真实场景为牵引,推动“物”的效能与“人”的创造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共同跃升。另一方面,探索长周期与耐心投资。打破短期考核周期,建立面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创新基础设施的十年期投资计划。尊重科技发展与人才成长客观规律,通过稳定支持顶尖科学家与高水平技术团队,为新质生产力涵养源头活水。(作者分别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下一篇:李家超最新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