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时的遗憾 即使不是“救命药” 酒店能做什么
创始人
2025-11-26 11:31:14

11月20日上午,武汉市民老胡在酒店居住期间身体不适,让朋友送药,朋友将药送达酒店后,因不知老胡全名且电话打不通,于是将药品交给前台。老胡家属表示,查看监控发现,该药品在前台滞留5个多小时,酒店未采取任何排查措施,直至当日下午3点,工作人员收拾客房时才发现老胡倒在地板上已死亡。家属提供的图片显示,被滞留在前台的药品,显示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适应症是高血压、心绞痛。酒店表示称送药者未告知前台病人病情,工作人员出于隐私考虑未查看药品。

事情发生后,众多媒体与网友批评酒店冷漠与机械,若能及时将“救命药”送达或许可以挽回生命。也有医生表示美托洛尔是高血压的常规用药,延误5个小时服用不会致命。朋友电话打不通时老胡可能已经昏迷,大概率已经心跳呼吸停止,这时吃这个药也没用。

美托洛尔是慢性病管理药,并非“救命药”,延误服用不会导致短时间内猝死,老胡去世是否因基础疾病引发,需要医学鉴定而非网络推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酒店可以完全撇清关系。法律专家指出:酒店对失联的患病客人具有一定的“合理注意义务”,尤其在出现明确异常信号时。这并不是要求酒店承担医生责任,而是要求其承担服务提供者最基本的风险排查义务。客人生命安全的风险识别,除了药物是否救命,酒店更应注意“异常信号是否被忽略”。例如:

  • 若一个客人一天没出房间、电话不接,酒店有义务关注;

  • 若有人送来药物、找不到客人、前台多次无法联系,酒店应该报警、联系客房检查或尝试敲门确认;

  • 若情况明显与日常不同,酒店就应启动“异常客人排查流程”。

这些是服务行业应具备的基本反应,酒店责任的核心不是“本来能不能救他”,而是是否做了应该做的事。

同时,酒店等公共服务行业在面对可能的生命风险时,不应用“隐私”作为机械执行规章制度的理由。加强培训,让员工具备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例如只需查看物品外包装有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哮喘病人用药等字样的,即可判断药品的紧急性。酒店并非医院,但酒店员工也应理解:有些信号被忽略,后果或许无法挽回。

任何制度都无法保证百分百救回生命,更无法将所有责任简单压在酒店身上。老胡的离世,或许不是酒店未将救命药及时送达导致,但酒店“未多做一步”的行为,确实令人遗憾,在法定责任之外,还存在更重要的“道义责任”。成熟的服务体系,不仅靠制度,更靠人性温度。

看看新闻记者: 王成

编辑: 王成

责编: 傅姗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日本在敏感区域部署导弹,国台办... 转自:长安街知事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国务院台办26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日前,日本宣布在...
科兴宣布与巴西开启十年疫苗合作... 当地时间11月24日,科兴与巴西卫生部签署了两项PDP(产品开发伙伴关系)项目,科兴将与巴西当地伙伴...
衡水农商银行97家金融便民店落... (来源:衡水日报)转自:衡水日报近年来,衡水农商银行以“扎根城乡、服务民生”为使命,设立金融便民店9...
科达制造涨2.02%,成交额2... 11月26日,科达制造盘中上涨2.02%,截至11:25,报13.13元/股,成交2.03亿元,换手...
汇绿生态股价涨5.31%,前海... 11月26日,汇绿生态涨5.31%,截至发稿,报19.04元/股,成交8.34亿元,换手率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