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编刻于清道光六年的《繁昌县志书·人物志》记载:“李晕,白之后裔也。贞元中,与王翀霄、陈秘监,讲究性理。筑室马仁山,高尚不仕。”
文中的“白”所指何人?《寻找李白的后人》一文作者称:“按照范传正新撰李白碑文,伯禽之子应是公元785年离家出游,时间恰恰是‘贞元中’。笔者故而大胆断言,李晕就是伯禽的儿子李白的孙子。”(《联合日报》2018年1月20日)难道这令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皓首穷经探求的千年谜案,其真相却隐藏在这部志书中?
资料来源存疑
史料记载:繁昌县,东晋元帝时于江南春谷县侨立繁昌县及襄城郡,隋开皇九年罢南陵郡置南陵县,废繁昌等县更置当涂县,是时繁昌县阙,南陵县治赭圻,属宣州;唐武后长安四年移南陵县治于青阳域(今南陵县城),属宣城郡;南唐升元元年割南陵五乡复立繁昌县,隶江宁府,宋初属宣州(《宋史·孝宗本纪》乾道二年八月升宣州为宁国府),又先后改属太平州、太平府。可见,唐时繁昌地属南陵县,治所就在今繁昌境内的赭圻,隶属宣城郡,后改属太平府。于是,笔者查阅了与此相关的方志。
嘉庆《宁国府志》引《嘉定宣城志》:“马仁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唐时王冲(翀)霄、陈商同隐此山。商登科仕至宰相,冲(翀)霄终隐不出。商之居后为僧舍。”
康熙《太平府志》:“王翀霄,雅志林壑,不乐干进,工书得大令遗意。与友陈商同筑室马仁山讲学,昼夜不辍,江左之士多从之。后商随荐中第,中(翀)霄益坚隐,徙居龙首峰之西,杜门绝迹,澹然自远。其书室遗址洗研(砚)池皆存。详进士徐杰诗。”乾隆《太平府志》转载后增述:“县志:时有李晕者,称白之后裔,与王翀霄、陈秘监讲究性理,筑室马仁山,高尚不仕。”
由上可知,最早记录马仁山的南宋《嘉定宣城志》和康熙《太平府志》中并无李晕之载;对比前后版《太平府志》可发现后者新增了《繁昌县志》中关于李晕的记录。可见,道光《繁昌县志》关于李晕的记录应该源自乾隆县志。
关于繁昌县志,其序言载,较早的一部志书为正德年间所修,但所存不完整;正德志后陆续在前志的基础上对县志进行修撰,除了崇祯志外,主要有顺治志、康熙志和乾隆志。道光志是在前志的基础上综合多方面资料编修而成,但“繁志之缺略久矣,今所据为粉本者正德间志”,而“正德、崇祯两卷则其文不传久矣”,故道光志的最早史料依据只能是顺治志。即使顺治志已有李晕的记载,这距唐“贞元中”已达八百六十年之久,其“李晕,白之后裔”的依据显存疑点。志文相互矛盾
对道光《繁昌县志书》所载的李晕身世稍作分析,可发现其中存在诸马仁山是深居不肯出仕而“筑室”山中悟道讲学;而李白两孙女所说的“出游”是指外出游历走动,与当今人们常说的“离家出走”类似,也只有这样才会“不知所在”。显然,“隐居”与“出游”的性质是不同的,绝不可混为一谈。假设李晕果真是李白之孙,其隐居马仁山即使不为其妹所知,但他与唐代名士王翀霄、陈商“筑室山中”讲学,被称为“马仁三友”,声名远扬;尤其是陈商后为朝廷高官,李晕身世岂有不为人知之理?
此外,祖孙代距超常。李白及其子孙出生时间史料俱无载,按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的自述推之,应生于大足元年或长安元年(701);李白于开元十五年(727)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婚后生育一儿(伯禽)一女(平阳),十年后许氏去世。据此可知,伯禽应生于737年之前。李晕于贞元中(795年)筑室马仁山,这时应该只在20岁上下,反推其出生时间为775年前后。这样祖孙之间的平均代距就在37年以上,在李白与其子伯禽都非老来得子和其子女数均不多的情况下,此数据远大于可信限在27~33岁范围内传一代的正常值。
李晕真实身世
“李晕,贞元中与王冲(翀)霄相善,尝同访秘监陈商,筑室于繁昌马仁山讲学,昼夜不辍,雅志林壑,澹然自逸,有名江左。其后陈商随荐书中第,益贵显,而晕与冲(翀)霄竟守恬隐终身不仕,今书室遗址尚存。”这段文字源自《繁昌东柳李氏宗谱》,其内容看似与方志所载大致相同,但其本质区别在于这里的李晕为唐代当涂县令李阳冰之孙。按谱载世系和李白对李阳冰的称呼,李晕当为李白
值得注意的是,《繁昌县志书》卷四在介绍“演教院”时附有《明邑人王焞次演教院纪略》一文,其中也有“柳塘李氏胄出阳冰”的记录。柳塘李氏乃自一山之隔的东岛迁出,明万历间与东岛合修宗谱取两地首字命名。观其谱序可知,该族宗谱始修于元“延祐三)”,赐进士第国史编修迁国子祭酒转翰林学士平阴进士李之绍序称:“阳冰工篆法,尝为缙云令,复宦游姑孰,季子操遂家于此,后复转徙繁昌。”这李晕便是李操之子。李阳冰后裔分布甚广,且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姑孰青山一派共出进士十二人,文武举八人,足见其家族文风之盛。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被尊称为“诗仙”,并于天宝元年供奉翰林,可谓名扬四海。而李阳冰只不过是“七品芝麻官”,他为李白主编了《草堂集》并作序才为世人所知,两人的地位高低和名气大小不言而喻。在攀援之风盛行的古代,若李晕为李白之孙,李晕后裔为什么不认李白而称李阳冰为祖宗?换言之,李晕若非阳冰之孙,李氏族人怎么会去攀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为祖?据朱关田先生考证,李阳冰当生于开元九、十年(721-722)间,与李晕的出生时间相差约54年,也完全符合世所公认的理论代距值。
读《早年他曾听庙里的和尚讲过王翀霄与马仁寺的传说故事》一文可知,马仁山和马仁寺的传说故事很多,大多出自寺中和尚之口。据此判断,所谓“李晕,白之后裔”也许就是出自马仁寺和尚的口口相传,时间一长便被当成史实而登上了《繁昌县志》这一“大雅之堂”;抑或因李白大于李阳冰的名气,才致使《繁昌县志书》的编写者犯下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上一篇:专家与师生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