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记者 施本允
短视频平台因便捷、内容多元、娱乐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一些乱象,尤其是短视频带货领域,虚假宣传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对清朗网络生态构成威胁。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用户偏好,实施定向广告推送。这类广告往往包装精美、话术诱人,使得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更易落入营销陷阱,成为被“精准收割”的对象。
为深入了解老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的消费现状,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期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2004份。受访者中,60岁至65岁人群占比最高,达45.01%;66岁至70岁、71岁至75岁及76岁以上群体分别占比24%、15.97%和15.02%。
超七成受访者因“治疗疾病”宣传下单
调查结果显示,在购物频率方面,43.96%的受访者在短视频平台购物较为频繁,平均每周至少1次,其中28.99%的受访者购物频率达到每周3次及以上。
从消费类别来看,保健食品和服装鞋帽是老年消费者购买最多的品类,其次为家居用品、医疗器械、普通食品和日化用品。
在选择短视频平台购物的主要原因中,77.99%的受访者表示曾因视频宣称“可替代药品治疗疾病”或“对治疗有益处”而下单;73%的受访者认为平台广告吸引力强、商品展示直观。其他因素包括平台信誉度高、视频宣称低价或更具价格优势以及亲友带动效应。此外,有8.03%的受访者曾因误操作点击链接而完成下单。
关于商品实际效果与宣传的一致性,26%的受访者认为完全符合,43.91%认为基本符合,19.11%认为部分不符,10.98%认为严重不符。
在收到货后是否发现异常方面,66.92%的受访者表示未遇到过问题。而在遇到问题的消费者中,反映最多的是货不对板和买到“三无”产品。此外,售后推诿拖延、个人信息泄露、售后无门或被商家拉黑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维权结果方面,在遇到消费纠纷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的受访者中,46.28%表示维权成功,40.49%表示部分成功,13.22%表示维权失败。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带货短视频被删除、商品链接被下架、无法获取商家真实身份信息以及商家注销账号。
平台应严格审核商品资质
在对平台消费的整体满意度评价中,53.94%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22.06%认为一般,24%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此外,受访者建议平台应主要在严格审核商品资质、规范宣传内容、建立老年人消费纠纷快速处理通道等方面加强管理。
(本文图表数据来源:浙江省消保委)
●消费提示
强化技术赋能 规范视频宣传
为进一步规范短视频带货行为、营造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结合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浙江省消保委针对短视频平台提出以下4个方面建议:
一是强化商品资质审核。加强对销售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特殊商品的平台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经营许可资质、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等,确保相关信息真实、有效、齐全。明确商品信息展示规范,要求商家如实标注产品名称、成分、规格、产地等核心信息,严禁销售“三无”、假冒伪劣产品。
二是规范视频宣传内容。建立并动态更新针对保健、养生等领域的违规宣传词库,利用技术手段强化前置过滤与实时监测。对相关带货视频加大人工审核力度,重点核查其是否存在明示或暗示疾病治疗功效等内容,及时下架或删除违规视频链接。
三是建立纠纷快处通道。建议平台设立老年人维权快速通道,设置专为老年消费者服务的客服热线和在线入口,提供一对一的指引与协助,优先处理涉老消费纠纷。确保带货视频、商品链接、交易记录及商家信息在一定期限内可追溯,为老年消费者维权提供明确依据。
四是完善适老功能设计。建议平台推出并优化适老模式设计,简化操作流程,放大字体,增强对比度,提供清晰的语音提示,减少因误操作导致的非意愿下单。强化风险警示提示,在老年人观看特定品类商品视频时,通过弹窗等形式提醒老年人警惕相关消费风险。探索建立老年人算法保护模型,严禁使用算法诱导老年人消费。
(施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