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国宝时刻》第四集《永乐大钟》中,一句“永乐皇帝为何要铸造一口大钟”的设问,道出了观众初见文物的心声,也拉近了他们与国宝的距离。随着高清镜头徐徐推进,一口高6.75米、重46.5吨的巨钟呈现眼前。当钟体上的铭文渐次浮现,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听见了六百年前那一声“惟愿华夷一文轨,惟愿治世长太平”的辽远钟响。这般震撼的美学体验,来自短短五分钟的影像。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指导的文物超高清影像记录工程《国宝时刻》联动全国31家省级广播电视台、文物行政部门及文博单位,从全国的海量馆藏中遴选100件代表性文物,打造百集微纪录片。创作者一改传统文化纪录片惯常的宏大叙事,每集5分钟、仅聚焦一件国宝,结构轻盈。先以文物上的一道刻痕、一枚铭文等小而精准的切口入手进行展示,再交代文物的来历,最终将讲述引向礼制、社会、信仰等宏阔而深邃的历史图景之中。如《长信宫灯》一集从灯身九处铭文的微观细节开始讲起,描写了它从长信宫到中山靖王墓的流转过程,还延伸到分铸法、鎏金工艺的运用,以及导烟入水的环保设计理念,让观众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人文情感与智慧,完美诠释了节目“由物及史、由微知著”的叙事逻辑。
《国宝时刻》虽然每集篇幅短小,但全系列100集的体量,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多件珍贵文物以及这些文物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最终将分散的文物个案汇聚为有机的历史叙事,构建出中国历史的整体风貌。此外,创作者不再单向输出知识或给定答案,而是转向适度留白、“点到为止”。这种方式温柔地点燃了观众的好奇心,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并分享观点,从而形成一种由观众深度参与的互动机制。至此,碎片化的轻盈形式与精神的厚重收获达成了巧妙统一。节目以“低门槛”吸引观众驻足,更以“深思考”赋予内容长久生命力,让人们在通勤或休憩的片刻,也能轻松开启一场充实而富有启发的文化旅程。
《国宝时刻》在影像语言的运用上同样展现出一定创新性。比如《永乐大钟》一集,节目依托超高清影像技术,不仅能精准还原大钟的形态,还能进一步将大钟上面近距离也无法看清的铭文进行放大呈现。随着镜头徐徐推进,铭文上的笔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模拟人手书写与眼动阅读的节奏中次第呈现。这种从“静态展示”到“动态阅读”的转化,使冰冷的物质遗存变成了可被感知和对话的文献载体,从而传递出超越器物本身的历史质感与人文温度。
此外,创作者还应用数字技术,拓展视觉表达的维度,创造出不同于现场观展的沉浸式审美体验。《永乐大钟》将镜头深入永乐大钟内部,再现钟壁铭文,使观众获得站在实物面前亦无法实现的观赏视角。为表现大钟的惊人体量,创作者还用数字动画将其与四位成年人的身高、八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进行比对,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震撼。这些手法彰显出数字影像语言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太阳神鸟金饰》通过超高清镜头与观众一同凝视这块厚度仅0.2毫米的圆形金饰。太阳顺时针飞旋,神鸟则沿逆时针飞翔,再加上用动画呈现的三千年前古蜀国的生活场景与四鸟逐日的文物场景呼应,得以让农耕历法这一抽象文明在时空的涡旋中呈现。正是通过这种生动再现、细节呈现与网络化表达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拉近了古代文物与当代观众之间的距离。
总之,《国宝时刻》以微言传播大义,将碎片拼成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人的思考与生活之中。
(作者:柴娟,系中国传媒大学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