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从定期走访监测对象的“关心三问”,到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发展蝶变,再到遍布巴蜀大地的现代农业园区……四川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中,用常态化监测帮扶筑牢防返贫致贫“堤坝”,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保障民生,靠产业振兴激活内生动力,书写了从“守底线”“抓发展”迈向“促振兴”的新篇章。
四川曾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攻坚,至2020年,四川62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随后,四川毫不松懈,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确保脱贫攻坚的成果“守得住”,更在新的起点上“跑得远”。
凉山州布拖县依撒社区居民交流彝绣技能。资料图片动态监测,筑牢防返贫“堤坝”
“身体好不好,生活好不好,东东学习怎么样?”不久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冷碛镇瓦斯营盘村彭大华一家,再次迎来了驻村第一书记孙茂的“关心三问”。随行的爱心人士还为读4年级的小学生彭朝东送上了一支钢笔。“阿姨,谢谢您的关心,我一定好好学习……祝您工作顺利!”东东写下了“感谢信”。
脱贫户彭大华今年77岁,家里只有老两口和孙子东东。本来靠着种植核桃、玉米,养猪、养鸡、养蜂等,生活日益向好。可一场场变故,“拖”住了彭大华一家。先是彭大华患癌手术,需要每日用药、每月打针;后是2022年9月5日泸定地震,造成住房严重损坏。
四川针对因病、因学、住房安全等11种返贫致贫风险,梳理形成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14类精准帮扶政策,在“四川省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信息平台”,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帮扶政策“工具箱”。除普惠性政策外,全省县均储备帮扶措施44条。
彭大华一家很快被纳为监测对象,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迅速落实下来。“产业帮扶”方面,落实“种养殖补贴”,对其扩大种养殖规模的2头猪、20只鸡、10桶蜂等补助共计9180元;“住房安全保障”方面,享受维修加固补助8000元,地震后过渡期生活救助14400元、安置救助11200元;“综合保障”方面,落实“整户低保兜底保障”;“健康帮扶”方面,享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贴……
2024年12月,彭大华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11000多元,超过8100元的当年监测收入标准。在“帮扶措施全部落实见效”“收入持续稳定不少于半年且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当年监测收入标准”“‘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巩固”“返贫致贫风险已稳定消除”四项指标全部达标后,彭大华一家消除了监测风险。
风险消除,帮扶不止。四川省创新“跟踪监测机制”,要求监测联系人每月至少开展1次走访,风险消除半年后进行1次回访,确保风险消除稳定。
“跟踪监测机制”的建立,是四川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上更新迭代的缩影。2020年,出台《四川省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探索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2023年,印发《四川省关于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网格管理、风险发现、快速识别、精准帮扶、风险消除机制;2024年,探索建立省级“一键报贫”的农户自主申报方式;2025年,创新建立省级筛查预警机制,将风险线索从“县级推送”改为“省级推送”,覆盖所有农村人口,通过筛查去重为基层减负,让监测更精准。
过渡期以来,四川已累计帮扶5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阿坝州汶川县民宿风光。资料图片持续扶持,助力乡村蝶变
易地搬迁是帮助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方式。四川易地搬迁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二,凉山是全省搬迁规模最大的地区,搬迁人口35.32万人,占全省的26%。易地搬迁以来,凉山建成集中安置区1468个。
凉山州布拖县依撒社区就是四川全省单体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谈起如今的生活,依撒社区69岁居民日比么你阿木难掩笑意:“政府卡沙沙(谢谢),帮助瓦吉瓦(非常好)。”
之前,日比么你阿木的儿子儿媳都因病去世,留下了两个孙子和她一起在四棵乡直木史村生活,加上她本人患有神经性偏头痛,需要一直用药,生活一度相当困难。“住的是土坯房,用电不方便,用水要自己挑,到乡里看病要走1个多小时泥巴路,最怕遇到下雨天。”她说。
2020年6月21日,日比么你阿木一家通过易地搬迁,搬进了依撒社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房子,不仅用水、用电、出行方便了,还能享受社区打造的“100米生活圈”。
现在的日比么你阿木一家,大孙子在依撒小学读3年级,小孙子在依撒幼儿园上大班,她自己看病就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地方,离家都不到100米。除了教育、医疗配套设施,“100米生活圈”内还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场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被纳为防止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象以来,日比么你阿木一家获得“特困供养”每月800元、“事实无人抚养费”两个孩子每人每月1200元、“生产奖补”每年4000元……此外还有“健康帮扶”,日比么你阿木签约了家庭医生,打个电话医生就能上门。
“依撒”在彝语中是幸福宜居的意思。如今,万余名搬迁群众幸福地生活在依撒社区。
通过持续攻坚,凉山中大型安置区全部实现“五通五有”,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通公交,有学校、有医院、有产业、有文化设施、有治理队伍;大型安置区建成38个配套产业园区、13个帮扶车间,培育22个新型经营主体,均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盐源县菌菇产业园、美姑县乐美鞋厂等项目均带动近千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我所在的昭美社区中,有38户是悬崖村的。村民们的生活从‘藤梯’到‘钢梯’,从‘钢梯’到‘楼梯’。他们最爱说的话就是日子越来越好了。”凉山州昭觉县昭美社区工作人员莫色格服说。
凉山各易地搬迁区还因地制宜,推动原土地有效利用。悬崖村利用800米的垂直落差,正在打造“悬崖村天空之谷”文旅项目。村史馆、悬崖书店、峡谷探险营等新业态,将形成集古彝文化、生态康养、研学教育等于一体的文旅目的地。
这些年来,易地搬迁带来出行之变、居住之变、教育之变、产业之变,更进一步带来思想之变,群众普遍从“苦熬守穷”投身到“勤劳致富”的时代潮流之中。这些变化,也生动映照着四川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成效。
过渡期以来,四川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持续稳定在54万人以上,实现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截至2025年9月底,全省800人以上安置区全覆盖配套产业园区、帮扶车间等经营主体72个。
产业振兴,激活内生动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四川强调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保障相结合,并以开发式帮扶为主,增强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时至深秋,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漩口镇赵公村的云里雾里樱花里民宿迎来客流高峰。拥有400亩樱花树的高半山上,秋叶正进入最佳观赏期。今年45岁的孟玉珍在后厨忙碌着,每月能挣4000多元。她高兴地说:“我以前在家务农,没啥额外收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把家里照顾好。”
数年前,赵公村布满矿场和工厂,白色的床单晾在院子里,风吹一天就“变黑”;工厂周边的果树,只开花不结果……近年来,汶川着力推动绿色发展,陆续关闭工厂、矿场,改善基础设施,打造新景点,全县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
乘着东风,樱花里民宿创始人周春蓉与其他合伙人加大投资,把之前经营的农家乐打造成了现代民宿。该民宿直接带动附近发展民宿20家,拓展基地8家、农家乐30家,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增加5万余元,带动周边老百姓农副产品每年销售200万至350万元,带动和推介就业人数300多人。
该民宿的成功打造,是汶川县产业帮扶的硕果。过渡期以来,汶川县锚定“产业兴县、富民强村”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34亿元,建设了152个覆盖全部乡镇的帮扶产业项目,精准投向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在绵虒镇,豆腐工坊和“羌山云朵鸡”养殖基地让当地特产变成了产业;在灞州镇,生态养殖与中药材种植蓬勃发展;在水磨镇,智慧农业与民宿集群实现双向赋能……与此同时,东西部协作和省内结对帮扶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更多的资源与活力。
在阿坝州,家门口的就业实例比比皆是。马尔康市松岗镇高原有机果蔬出口标准示范基地,将当地40多位居民培训成为果蔬“采摘新手”,人均年收入增加4万多元;黑水县三奥雪山登山热,带动240多名高山向导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衍生出高山摄影、营地服务等配套岗位数千个,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产业生根,就业有门。过渡期以来,四川强化产业造血,出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系列支持政策,脱贫地区建成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3个,基本实现每县1个园区;构建“园区+龙头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每县培育2至3个主导产业;推进防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250.5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138万人,带动就业267万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4909元增长至2024年的18359元,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6日 05版)
[ 责编:邢彬 ]
上一篇:一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被查处
下一篇:文艺评论要守望价值而非追随流量